主持人的话:中国建筑业已经送走了既令人欣喜却又问题成堆的2003年。 2004年的中国建筑业的内外部环境如何?建筑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走势会是一个怎么样的曲线?对此,本期“企业经济透视”根据去年国家推出的一系列“新政”,以及目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对2004年的建筑企业发展的内外部走势进行非权威性的预测,供建筑企业家参考。 新年伊始,在与一些建筑企业家互赠新年祝福的言谈中,企业家们对2004年的国有建筑业企业改制进程、对新一年国家宏观政策、投资大盘都非常关注。对此,记者综合了手头上的一些资料,对企业家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作一番展望。 热点之一: “国企改革”让位于“国资改革” 从去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关于国企改革的话题已成为热门中的大热门,尤其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更为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找到了理论依据。同时,国资委还出台了一系列的“国资新政”,记者注意到,国企改革的重量级的人物、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去年以来频繁在各种场合公开亮相,这一系列的信号表明,对国企股份化改造、对外合资、IPO和管理层收购等已做出初步安排。数万亿国有资产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机会,在2004年以及未来更长的时间里能够释放出多大的能量?企业自身的命运将被带入何种前景?这些均是建筑企业家们非常关注的趋势。 有一点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要建立“程序统一、操作规范、信息公开、监督有力”的产权流转制度,即推行了十多年的“国企改革”已经让位于“国资改革”,包括中建总在内的许多中央企业已有明确的“出资人”,有关产权交易的规则也正在制订中。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对于企业改制、出售过程各个环节的详细规定,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央政府规范并推动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 鉴于这些背景,记者认为,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改制重组也同样会在这个框架中运作。过去那种只顾纯粹的国企内部机制转变,将会被以产权交易为中心的国资改革所取代,股份化改造将是未来大型国有建筑企业的改制方向。去年岁末,中建三局整体股份制改造成功挂牌就是一个信号。中央企业的示范必将会带动地方国有建筑企业产权交易的增速,浙江一家大型建筑企业已明确表示,今年的一大任务,就是要把国有股大幅度降下来,构筑一个合理的产权结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04年的国有建筑企业,并购重组将会呈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热点之二: 中小建筑企业将步入“黄金时代” 作为中小建筑企业,“国退民进”已成定局,一些地区从去年开始已定出“退”的时间表,有的更是提出了年底前全部退出的硬指标。但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中小国有建筑企业去年还未完成“全退”的指标,这既有企业内部管理层的问题,也有当地政府利益的牵连,但不管观望到什么时候,国退民进是大趋势。而之所以判断2004年将是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因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已提出要“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放开市场准入”,“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这表明,长期以来制约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障碍已基本破除,预示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将进一步宽松。 去年岁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王众孚表示,2004年将着手清理和修订限制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六个领域的市场准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尤其值得中小建筑企业关注的是:国家将鼓励中小企业要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与国有企业相互参股、融资,成为新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这些众多的利好消息,为2004年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从业内来看,国家建设部在去年初就出台了发展劳务型建筑企业的政策,一些地区更是放宽准入,大力培育中小型的专业、劳务建筑企业,使建筑市场形成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合理的总分包体系。尽管这一措施还有许多路要走,但这些政策无疑为退出国有后的中小建筑企业拓出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 据悉,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制约性问题,各地也纷纷制定了具体的配套政策。深圳市今年将出台《深圳市民营企业50强评选办法》、《深圳市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市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因此,2004年,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与到位,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前景应该被看好。 热点之三: “五大悬念”将左右今年经济走势 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经济,更依赖于国家投资大盘的扩与减。因此,记者列出了可能会影响中国今年经济的五大悬念,提示企业家们去关注。 悬念之一:高增长是否会持续? 据美国投资银行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在其最新发布的报告中,中国经济2004年的增长率为9.5%。高盛专司中国经济研究的经济学家梁红说,她相信这只是中国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开始。而摩根士丹利首席亚洲区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中国经济将减速缓行,2004年的GDP增长预测约7.8%。中银国际在2003年末发表的研究报告称,2004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强劲增长,GDP增长率可达8.5%。 悬念之二:通货膨胀是否重来? 持乐观的专家分析,2004年上半年物价还会缓慢上升,但是随着汇率压力的逐渐消除,国内供求关系的逐步缓解,下半年物价水平估计会稳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召则认为:2003年,我国明显出现了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大大高于消费价格指数的现象,原因是由行政主导的投资以及由国债带动的投资的迅猛增加并非以市场化为导向,所以很难转化为最终的消费需求。因此,不能排除形成新一轮供给过剩从而使经济重新回到通货紧缩的可能。还有的经济学家预测,2003年的增长主要是投资的高增长拉动的,在低收入阶层工资涨幅不大的情况下,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存在。 悬念之三:加息可能性有多大? 有专家认为,利率水平主要是由消费物价指数(CPI)决定。由于2004年上半年价格上升压力加大,因此,加息压力是比较大的。另一位资深专家说,出于对通货膨胀率超出3%以上的整体经济过热的担忧,2004年中央银行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完全可以理解。不过,这恐怕不是最优方案。当然,也有的认为,只要时机选择恰当,加息并不是一个利空消息。预计下半年可能加息,但不会超过50个基本点,即0.5%。 悬念之四:人民币会升值吗? 去年底,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的2003年第四季度例会传出的信号,在人民币是否会升值这个问题上给了外界丰富的想象空间。对此,有专家分析,在考虑加息之前就应该考虑调整汇率,如果现在调整,人民币升值是肯定的,而汇率调整本身就可能平抑通货膨胀。但也有专家持相反观点:“在不远的未来,人民币面对的可能不是升值的压力而是贬值的威胁。”他说,就对内部看,人民币存在相当大的贬值压力。原因之一是国内银行体系庞大的不良资产最终肯定要由国家“埋单”,而这必然构成强大的通胀压力,是导致人民币贬值的最重要因素。而从对外部看,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这主要表现在我国拥有较多的外汇储备。但从现实情况看,对内部的贬值压力要大于对外部的升值压力。 悬念之五:积极财政能否淡出? 2003年,长期建设国债增发规模达到1400亿元。不过,很显然,连续实行了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说,如果积极的财政政策在2004年退出,那中国经济将面临一系列难题。首先是利用国债资金兴建的一大批工程项目,还有不少项目尚在建设之中。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字,完成这些在建工程所需的后续资金需要5000亿至6000亿元。如果积极的财政政策退出,将会使这些在建工程的后续资金失去来源。但如果完全照搬往年的做法,困难也不少。连续6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留下了数额较大的债务。目前国债占GDP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7.93%提高到20%多。 在短期内,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完全言退。据此,基本判断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会降低力度,调整投向。预计,2004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在1100亿元左右,发行规模比上年减少300亿元,由于国债和银行贷款存在1:4的配套,即国债投资会带动4倍的银行贷款,所以2004年国债实际工程量可能减少1500亿元。 |
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