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评论11
-
j5ndv6th 2013-10-6 14:44:56
《me++》之一
结语
壹 互惠网络
i. 关于互惠网络的原始模式描述:古来的游牧民族——“对这些游牧民族来说,最基本的也是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原则必须是互惠互利的原则:承担群体内其他人的福利,因为你也指望别人这样对待你,这对于社会凝聚力至关重要。集体主义和相互尽责调和了利己主义。”
ii. 亨利.西季维克认为,一个人对于他人的道德责任会随着距离的增长而迅速消失。这一点在殖民时代是正确的。
iii. 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道德原则的物质基础——尤其是相互连接和联网的科技——会造成重大的后果。”
貳 社区规模化
i. 小型聚落:一种相互尽责的道德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反对陌生人的聚落。
ii. 费迪南德.腾尼斯:认为互惠原则是随着定居的发展程度而开始以不同方式起作用。社区和社会的两级定义:
1. 社区:“亲密的、私密的、单独的居住在一起的”家庭亲朋好友村庄和邻近地区。
2. 社会:“包括人类整体的人为构造”——庞大的非人的城市。
城市不仅仅比村庄大,而且它们在材料、社会和道德方面都不同。
iii. 他对于大城市的态度:“大多数居民并不了解彼此。因此,他们依赖与陌生人之间的足够的交流、合作和信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城市就停止运转了。
城市能够使彼此不认识的多数人和睦相处。”
总之,他认为的城市是一种通过共享空间、基础设施等等,形成一种陌生人之间的“具有极度的、无法避免的相互依赖关系的地区。”
就是说一个聚落,乡村、部落或者城市,其中的人们必然形成一种紧密的互相依赖的关系。
iv. 城市就是一个能够建设性的处理敌对、差异和冲突,并且从中真正的产生创造性能力的地方。
城市也是一个“按照罗德尼.金原则设计的以道德为指导的互动系统——从而使彼此不相识的多数人和睦相处。”
參 电子化扩展的圈子
i. 多规模的移动性和互连性搅乱了亨利.西季维克所描述的系统的单位和等级。
ii. 联网的地球也不是“地球村“、不是一个扩大的民族国家或者虚拟城市,从物理上、道德上和空间上它完全是一个新事物。
iii. 某种宿命:“最终,人类从来都没有拒绝过可以满足其物质需求的更有效方法……这些手段让我们脱离他会称之为(如果他——马克思能够活到看到这一天的话)白痴般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受限于地点、时间、记忆和处理能力的有诸多约束的生存状态。
iv. 在互联时代,“我们确实再也没有理由来声称互惠的原则会随着距离的增长而消失。”——认为物质上还有道德上都发生了互联,而起这种互联“其实是我们普遍人性的再现。”
这样的话,作者的意思是,在互联的情况下,世界又成为了一种道德上的共同体,道德在聚合聚落方面仍然开始起到强劲的作用。
普遍的全球性的人权开始起作用了,信息距离的缩短带来了必然的价值观的同化。
肆 全球化城邦一瞥
i. 电子化协调——2003年的全球反战大游行。
伍 道德互连性
i. 作者认为新技术并没有产生“距离的死亡“。
作者认为的可能的全新社会模式:以互惠原则扩展的社会集合体。“是由应用于新的空间模式的、古老的互惠原则来维系的,其规模也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让大量的零星分散的陌生人彼此和平相处的道德互联网络。
ii. 这种新的公民组成形式将植根于独特的物理结构之中——它们是由无穷无尽的电磁振动的轰轰声来定义的。
序幕
壹 他所期望的新城市图景是一种“灵巧化(smart)”城市。
在阅读期终结章节对于未来城市的描述之后,觉得在他的城市里面,家庭非常的重要,家庭如果可以认为是城市级别的最私密的空间的话,那么在未来城市中,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其实发生了相当大的空间的重叠:物理空间——家庭,既可以私密也可以基于其产生公共空间——借助于网络技术,这种时候的这种重叠是否也能够成为一个切入点?——一个基于家庭、住宅构筑的城市。
貳 那么在未来城市中住宅真正成为了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最大量的构成单元。但是作者又强调了公共物理性空间也不是没有必要的,是一种互补,我想只要人本身还是物理概念的话,这种物理性空间只能是一种无限的极限性压缩的状态而不能够取消的。那么那个“极点”是什么呢?
第四章 适宜居住的计算机
壹 “更小巧、更轻便、更智能化的数字设备”将取代笨重的非智能的东西。
貳 织入衣服的电路——人机一体化的畅想。
參 “工业革命使家和工作场所分离,而数字革命正将他们合二为一。”
肆 作者其实是一种“反科幻”的非乌托邦态度的,就是他认为虚拟世界最终是不可能完全的“替代”真实的物理世界、物理空间,而是一种补充,一种共存共生。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该反而是加强了我们和物理真实世界、和实际的人的面对面的密切关系。
伍 他的这一章,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武装到了牙齿的居住空间,所以说,整个空间其实成为了一个计算机。而且人通过信息技术和整个空间互动、联动起来,成为了一体化的一种东西,整个空间内的所有东西包括人都能够产生交流和感应和联动和互动,这样的人其实和房屋一体化了,这样的话,房屋成为了人的延伸和加强。人成为了超人。其实非常的像《独立日》里面的外星人和其那个动物性外壳的关系一样——通过神经的紧密互联达到了一体化。
陸 根据这种房屋的畅想,他也将这种畅想扩大到了城市,“21世纪的城市将是互相连接互相作用、到处都是硅和软件的智能化、到灵敏度、响应及时的系统、”就是说整个城市都能够和其中的居民产生紧密的联动,城市的“神经系统“能够和居民的心智连接起来,从而能够联动。
柒 规划和分区的再思考——其实就是主张基于生活和工作一体化的一种混合的城市。同时,在住宅内部却反而根据功能进行了重新的明确的划分。
住宅城市起来,而城市则混沌起来。
捌 基于居住\办公一体化而使家庭重新紧密起来并重新成为了人生活的重点,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结构的重构。(p77)
玖 作者对于未来城市的主要预见在终结章节里面已经总结,主要的我看有两点:
i. 居住和办公一体化、减少机动化和多中心化使得雅各布斯所期望的那种具有社区活力的步行24小时社区会重新出现
ii. 同时,网络在加强交流的同时其实通过诸如能够提供很强的交流的选择性的方法,从而其实屏蔽了相当部分的交流,反而是阻隔了交流、阻隔了不同社会团体、不同阶层时间的交流,人们更加的倾向于仅仅和自己想交流的(而不是有必要交流的)、同类的人来交流,这样社会分化加剧,造成了割裂的城市。
这个时候其实取消了公共生活,消解了城市。
壹拾 “城市公共生活极有可能依赖于跨越社会文化界限偶尔形成的次要社会关系的机会而存在。如果你没有这种机会,你就是生活在一个有趣的群体或组织内,而并非成活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里。”
“在次要社会关系里,我们主要与他们(对象)所充当的某一特定角色相关联,而不是经常与整个人交流。”
这个非常重要,这就是强调了次要社会关系其实是城市的本质社会关系,这个关系在乡村里面可以说是不怎么重要的。就是一种“陌生人呢”的聚合。没有了这个就不是城市。而网络因为增加了交往的选择性,反而正在消解这个。
壹拾壹 其实网络也在鼓励一些次要社会关系,这个作者也提到了:认为网络时代的次要社会关系会比以往的向更大和更小两个方向发展。
i. 随着当地生活(社区内,步行距离内)更具活力,在社区内的此药社会生活得到加强
ii. 通过电子互联与偶尔的实际会面的结合,在远方能够发展其他此药社会关系。
这样的话,就是说其实网络鼓励了一定的次要社会关系。但是关键是正确的处理好网络的选择性,使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团体之间能够得到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网络因为具有了很强的选择性,从而其实弱化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