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七环"将连接河北六重镇 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在吴良镛院士提出“大北京概念”后,已凸现了端倪。昨天,由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主持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正式向外发布。吴良镛院士在第一期研究中提出的“大北京概念”,此次改为“首都地区”概念和新“畿辅”观,它们完善了原有概念,即用“一轴三带”带动京津冀的协调发展。 ■京津冀地区构建“一轴三带” 此次研究报告提出,吴良镛院士说,针对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首都地区”概念和新“畿辅”观,认为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应该构建“一轴三带”。 “一轴三带”包括京津发展轴、滨海新兴发展带、山前传统发展带以及燕山———太行山山区生态文化带。“发展轴”和“发展带”都要以绿色开放空间加以分隔,采取“葡萄串”式空间布局,避免连绵发展。具体为: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的京津走廊为枢轴,以环渤海湾的“大滨海地区”为新兴发展带,以山前城镇密集地区为传统发展带,以环京津燕山和太行山区为生态文化发展带,共同构筑京津冀地区“一轴三带”的空间发展格局。提高首都地区的区域竞争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文化影响力,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均衡发展。另外,以中小城市为核心,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形成“若干产业集群”,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的状况,促进首都地区的社会和谐。 针对山区生态文化带发展,吴良镛院士提出构筑长城文化带,要发掘张家口、承德地区的文化、生态资源,带动冀北和谐发展。 ■北京“新七环”连接河北六重镇 针对京津冀地区交通的发展,此次报告提出建设“新七环”的设想,推动河北省环北京小城镇发展。即:将北京规划七环向外扩大到京冀交界处,自西南向东北依次连接涿州、固安、廊坊、香河、大厂、三河,直至平谷。将这些城镇作为新城镇发展点,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缓解中心大团的发展压力,加强与外围城市的交通联系,共同走向“区域城市”。通过与河北省在区域交通网络建设方面的合作,也可以使京津冀北地区摆脱“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的局面。“新七环”可以以已经立项的首都第二机场作为建设契机,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分阶段实施。 ■首都第二机场应全天候运营 据预测,到2020年京津冀北地区航空客运量将达到1亿至1.5亿人次左右,从空域、地面(集疏运系统和用地)、环境(噪声污染)等角度来说,首都地区需要一个新的枢纽机场。 首都第二机场的市场定位应为大型国际机场。吴良镛认为,综合京津冀地区机场分布的现状、地势地貌、气象条件、空域状况、地面交通条件以及京津冀两市一省的发展意愿等要素考虑,只有京津之间、廊坊市附近几个场址具备大型枢纽机场的条件。书中给出了一个建议:天津武清。 ![]() |
昨天上午,北京市发改委披露《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到2010年,本市五环路以内85%的通勤出行时间将不超过50分钟,同时市区基本停车位实现“一车一位”。地铁最小发车间隔缩短到2分30秒,京津之间的通达将不超过半小时。
■市区基本停车位“一车一位”
《规划》指出,到2010年,中心城公共客运系统承担全日出行量比例达到40%以上;五环路以内85%的通勤出行时间不超过50分钟;边缘集团到达市中心出行时间在一小时以内;最远的郊区新城到中心城的出行时间不超过两小时。
按照规划,本市将加快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在中心城边缘主要交通枢纽建设“停车-换乘”设施,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严格管理占道停车。到2010年,初步建成与道路交通容量相匹配的停车系统,市区基本停车位实现“一车一位”,公共停车位总量达到机动车保有量的10%以上。同时加快客运枢纽建设,建成四惠、一亩园、北京西站、宋家庄、京北太平庄等公交客运枢纽。
此外,“十一五”期间还将基本建成14条放射型快速路与3条快速环路构成的快速路网系统,到2010年,中心城快速路总里程达到280公里。
■地铁发车最小间隔2分30秒
“十一五”期间,本市将完成地铁1号线、2号线消除安全隐患改造工程,提高技术标准,实现最佳运营效率,最小发车间隔缩短到2分30秒。按照规划,未来5年,本市轨道交通在全面建设完成地铁奥运支线、轨道交通机场线、地铁5号线、地铁10号线一期等直接为奥运服务的4项轨道交通工程基础上,继续完成地铁4号线、9号线和10号线二期建设。到2010年,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总里程达到270公里以上,比“十五”期末翻一番。
■启动第二机场建设程序
北京还将在“十一五”期间启动北京的第二机场建设程序,完成项目前期工作。还将积极推进铁路干线、城际轨道交通和铁路枢纽站点的建设,建成北京西站到北京站地下铁路直径线,强化全国铁路网中心功能,提高客货运输集散能力。推进以北京为中心,以京津为主轴,以石家庄、秦皇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地区城际客运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建设完成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京津之间通达不超过半小时。“十一五”期间还将推进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实现5小时从北京抵达上海。
建成京津第二高速、京承高速公路等;开发建设曹妃甸港区,加强与天津港、京唐港、秦皇岛港、黄骅港共同组成的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的协调,基本形成以北京为核心,方圆500公里区域内重要城市间的陆路“三小时交通圈”。
■打通一批南北通道
本市在“十一五”期间将建设一批快速联络通道,重点完成通惠河北路、阜石路、广渠路、姚家园路、蒲黄榆路等快速联络线;打通一批贯通市区的南北通道,重点完成赵登禹路、蓝靛厂南路、北苑路、西大望路、玉泉路等;改造完成一批城市主干道,重点完成阜通东大街、朝阳路、万寿路、安立路等;继续完成奥运场馆周边地区路网改扩建工程;继续推进新城路网建设。“十一五”期间将建成机场北线高速、京包高速和六环路等高速公路;改造完成108、109、110、111国道;建设完成连接密云、怀柔、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的快速通道。
■再生水将成生活杂用主水源
到2010年,本市基本建成“西有南水北调、官厅水库,北有密云水库,与地下水、再生水联合调度的水资源供应体系”,水资源年供应总量提高到42亿立方米。同时本市将继续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及市内配套工程,重点建设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管线工程、丰台水厂、南干渠,启动团城湖调节池、北京段调蓄水库、第十水厂、燕化水厂、大兴黄村水厂、房山城关水厂、长辛店二水厂等的建设,改造田村山、城子和良乡等现有水厂,提高南水北调到京后城市供水保障能力。
本市将大力开发利用再生水。重点建设清河、北小河、吴家村、小红门、卢沟桥等再生水厂及配套管线,逐步使再生水成为河湖生态、工业冷却、城市绿化、道路浇洒、生活杂用等主要水源。
■建设环状、放射状城市绿网
“十一五”期间本市将推进以旧城为中心向外扩散的环状、放射状的城市绿网建设,积极推广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完善城市绿化体系。坚持集中公共绿地与小型公共绿地建设相结合,扩大绿色公共活动空间,重点建设中心城百条特色园林大街,形成特色园林景观;按照500米服务半径要求,继续推进集中公共绿地建设,建设生态效应突出的万米以上集中公共大绿地,总面积提高到1000公顷以上;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公共绿地。
■六环内河湖水质将基本还清
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本市将完善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能力达到60吨/日,医疗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本市将增强垃圾转运能力,新建通州、大兴、房山、平谷、昌平等5座大中型垃圾转运站,扩建朝阳大屯垃圾转运站。加快垃圾焚烧、堆肥及综合处理设施建设,建设大兴安定、怀柔庙城、顺义杨镇等12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朝阳高安屯等4座生活垃圾焚烧厂,海淀六里屯、丰台北天堂、通州董村等9座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
城区将新建污水管网700余公里,全面建成14座污水处理厂,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建设完善顺义空港、通州永顺等23座新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全面完成六环以内河湖水系治理200公里,逐步治理和恢复历史河流水系。到2010年,实现六环以内城市河湖水质基本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