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彼得•霍尔爵士对话:交通与世界城市 

2013-10-06 13:12 发布

593 6 0

与“世界级城市规划大师”PETER HALL爵士谈中国城市发展
----《与彼得•霍尔爵士对话:交通与世界城市》国际研讨会
 


时间:2004年7月25日
地点:上海
主办:ANBOUND安邦集团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规划以及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北京和上海等中国特大城市发展进程中令各界关注和备受困扰的话题。为了能够更多地、更好地借鉴国际研究和实践经验,聆听世界级大师在城市交通、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和世界城市的宏论,为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划带来更多的智慧和灵感,由北京安邦咨询公司主办,《与彼得•霍尔爵士对话:交通与世界城市》国际研讨会,将于2004年7月25日在上海举行。
  被誉为“世界级城市规划大师”的彼得 • 霍尔爵士( Sir Peter Hall ),是英国城市地理学家,英国剑桥大学博士,“世界城市”定义的全球权威;“世界工业区”概念之父。目前任著名的英国伦敦大学巴特列特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英国社会研究所所长。他为英国副首相城市发展行动小组提供特别顾问,同时,他也指导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及区域发展战略。
  何谓“世界城市”?“世界城市”,亦称“国际大都市”,“全球城市”。 1966 年, 彼得 • 霍尔爵士 为这个概念作出了经典定义: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产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彼得 • 霍尔爵士观点认为,世界城市应具备以下特征: ① 通常是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 ② 国家的贸易中心; ③ 主要银行的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 ④ 各类人才聚集的中心; ⑤ 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 ⑥ 不仅是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 ⑦ 随着制造业贸易向更广阔的市场扩展,娱乐业成为世界城市的另一种主要产业部门。
  在中国,“国际大都市”这个名词曾引发了许多富有激情的遐想,“国际大都市”业已成为一顶给城市加冕的皇冠。
  如何成为“世界城市”?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城市发展、城市战略、城市竞争力、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土地和交通规划等相关的问题,都是本次研讨会将要探讨的问题。与会者将与彼得•霍尔爵士自由讨论,充分交流,获取该领域的最前沿经验和见解。
  这次学术研讨会议将邀请国内学术权威、政府要员、知名专业人士等与世界级大师直接对话交流,因此可以预计,这将是国内该专业领域最高等级的有关城市未来的研讨活动!




B Color Smilies

全部评论6

  • lg2c5vq
    lg2c5vq 2013-10-6 13:12:51
    如果城市规划有诺贝尔奖的话,他就是第一位获得者。以他的成就,完全可以堪称世界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理论和实践领域内的“史蒂芬 霍金”。他的以“世界城市”为主的一系列城市发展、区域规划和城市竞争力等理论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并且仍然在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发展的进程。他的思想,对走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如何能够短时期内迅速脱胎于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融入浩浩的世界城市化的洪流,实现各种资源有效均衡利用,英国的彼得霍尔爵士,能够给予我们启迪。
      彼得霍尔爵士(1932-),英国城市地理学家,世界级城市规划大师。霍尔爵士几十年来,专注于大都会城市的规划,而他最为卓越的成就是首先注意到二战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一些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担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着重对此类城市进行系统研究并出版了《世界城市》一书。他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城市”概念的奠基人,首次对“世界城市”进行了诠释。他认为世界城市应具备以下特征:
      ①政治权力中心,它不仅是国家和各类政府的所在地,有时也是国际机构的所在地,还是各类专业性组织和工业企业总部所在地;
      ②商业中心,它通常拥有大型的国际海港、大型国际航空港,并是一国最主要的金融和财政中心;
      ③各类人才聚集的中心,它集中了大型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各项科教文卫设施,
      ④信息汇集和传播的中心;
      ⑤不仅是巨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
      ⑥随着制造业贸易向更广阔的市场扩展,娱乐业成为世界城市的另一种主要产业部门。
      他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首先提出工业企业区概念,是世界工业企业区理论之父,该学说的提出(1980)试图探索一种在城市废旧的区域内如何进行重新发展工业和商业。彼得霍尔爵士认为,在可以考虑注入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发展服务业和鼓励旅游业等措施处理正在衰败的大型的内城区域。工业企业区的思想一开始就得到了试验,区域内的公司获得了减免税收和放松管制等优惠,并在1980至1990年代被例如英国城市发展计划得到实施,同时也被许多国家采纳,被认为是在资源优势不足的区域发展工业的有效方法。
      彼得霍尔爵士的学术经历是令人景仰的。他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伦敦经济学院授课,在英国建筑经济、管理和城市规划著名院校-雷丁大学担任城市和区域研究系主任长达二十年 (1968-88),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四年的城市和区域研究所的所长(19988-1992),目前还是该校城市和区域规划的终身教授。之后被聘任驰名世界的英国伦敦大学巴特列特建筑与规划学院的规划学教授、院长。至今还是该院的教授、博导。2002年,被任命为英国伦敦社会研究所所长,该所可以被认为是伦敦城市研究的实验室。1998年6月,由于其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被英国女王授予骑士爵位,是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唯一获得此荣誉的城市规划大师。
      而霍尔爵士的职业和实践经历更是令人瞠目,从1991-1994年,他是英国环境部部长的战略规划特别顾问。期间,他对伦敦和英国东南地区的规划包括东泰晤士走廊和海峡隧道轨道交通等问题提出特别的建议。他曾是英国副首相普雷斯科特的城市发展特别行动小组的成员(1998-1999)。在这之前他是许多英国官方委员会的成员, 包括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 (1974 79), 东南区域规划委员会(1975 79)、干道评估环境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1977 79).不仅如此,他的成就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公认,是德国21 世纪的城市世界委员会的召集人,是该委员会报告的共同主编。在美国,他曾经面对美国国会各委员会和加州里法院委员会给出企业区概念的证据。从1992年至1994年他被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任命为城市研究委员会的主席。他曾是“小汽车的未来”委员会的成员,该委员会由美国科学院召集;在澳大利亚,作为南澳洲政府的专家顾问对阿德莱德都会区的进行战略评估(1990-92);霍尔爵士在全球范围内是许多国家政府的城市政策制定顾问。
      霍尔爵士是英国科学院院士,他曾因学术上的杰出成就获得皇家地理学会奠基人奖章并且是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的荣誉会员;他是区域研究协会的创立者之一,是该协会区域研究杂志的首位编辑。他还曾是城乡规划协会的主席(1995-1999),可以肯定地说,霍尔爵士无论在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世界级的声誉。
      

  • t7ktz0u
    t7ktz0u 2013-10-6 13:12:52
    Peter Hall 的城市交通发展思想




    关于什么是交通
      Peter Hall认为,交通是一种文明。他认为,仅仅把交通看作是一种引申的需求(DERIVED DEMAND)是欠缺的。当人们生活与工作区间的距离超出日常步行能力以外,就会利用私人的和公共的交通方式进行通勤运输。所以,Hall认为,交通,直接地通过已有的旅行方式,间接地通过价廉的货物带来的好处或通过对环境的污染带来的坏处以及通过对工业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来影响了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虽然交通的影响在表面上看来是简单的,但事实是相当复杂。

      

  • 710vo0qz
    710vo0qz 2013-10-6 13:12:52
    关于交通与城市规划
      Peter Hall从一个城市地理学家和规划学家的角度对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的本质关系,城市规划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改变了人们对原先交通方式的选择。

      Peter Hall在他的著作中反复认为,无论在特大型城市,还是在快速发展的小城,住宅与工作区域的分离和分散,都有相同的效果:增加了对私人汽车的依赖程度,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政策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Peter Hall从研究先进的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社会入手,认为城市形态的分离和人们住宅与工作区域的分离是决定交通方式最关键的因素。虽然,城市一面从市中心分离,一面向周边地带集聚,但是只要工作与住宿的分离存在,就会对小汽车要高度的依赖,诸如洛杉矶。相反,相当集中的城市趋向利用非常浓密的公共交通网络,并且,城市越大,越是这样:如巴黎,纽约和东京。

      Peter Hall认为,对于从市中心分散,在周边集中的区域也不能通过小汽车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妇女和孩子不会向他们丈夫和父亲一样自由或自如地使用小汽车。这样,对于上街购物和上学就带来的麻烦。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这就会引发一场灾难,如曼谷的效应(从1978至1987年,21%的公司将他们的办公室从中央商务区搬到边远地区,十分之七的办公司被安置在中心区周围5至10公里的区域内,而在1978年十分之七的的购物中心在中央商务区内,而三分之二的新建购物中心因此被安置在中央商务区外,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形成道路拥挤、废气污染和小汽车被抛在路上的场景。




  • 1itg6qq
    1itg6qq 2013-10-6 13:12:53
    昂贵的对话




      世界城市规划第一人彼得•霍尔爵士(Sir Peter Hall)有着一头半白的灰发,消瘦的脸颊,虽然经常穿着一身朴素的西服,但却掩饰不了被喻为世界城市规划第一人的赫赫盛名。
      彼得•霍尔爵士对中国并不陌生,早在2002年,他就参加了杭州举办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并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观点。
      与我们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通常的期待和见解不同的是,彼得•霍尔爵士认为,只有认真解决目前困扰长三角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长三角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对于中国经济成长的火车头,以及正在努力营造世界金融中心的上海,彼得•霍尔爵士评价只是一句:“上海,那是一个应付奋力成长的城市”。
      而对于中国经济的心脏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区,彼得•霍尔爵士认为,“长江三角洲要经过这样的阶段:从低级制造业(皮鞋、小家电、塑料制品),到高级制造业(电脑、汽车),最后迈向高级服务业(金融、贸易、咨询),成为区域服务中心,有可能取代香港、新加坡,覆盖整个东亚”,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25年到30年”才能实现。与国人对区域经济成长的兴奋不同的是,彼得•霍尔在感叹杭州美丽的城市风景的同时,仅仅含蓄地说了一句:“希望下次来长江三角洲的时候,不仅能看到更加美丽的景色,也能够享受更为方便的交通条件,那时,也许就是长江三角洲崛起的开始。”
    事实上,彼得•霍尔爵士的成就远不仅仅是在交通和城市规划领域,人们可以从他下面的谈话中清晰地感受到他在经济学领域的造诣。
      对于上海,彼得•霍尔爵士指出,“确切地说,不同阶层的人正在通过不同的阶段,肩并肩地前进。在闹市商业区,人们可以看到光灿灿的新建高层写字楼,里面是全球性公司在提供高级商业服务;沿着动脉般的高速公路,漂亮的郊区工厂正在大批制造消费品;而在城郊结合部,则有可怜的非正规贫民窟群,人们靠打零工、卖小玩意勉强度日。这些城市同时处于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我相信,中国华东地区相关城市属于这一类。事实上,现在华东地区很大程度上和英国200年前工业革命初期所起的作用类似,它简直就是‘世界工厂’。他们对外来投资非常有吸引力,因为同发达国家相比,它们以较低工资提供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而且经济上的成长,正在为耐用消费品产生庞大的国内市场,这是中国城市的经典处境。”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外来投资总是要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城市,现在一些拉美和亚洲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已经尝过这样的苦头。彼得• 霍尔给这类城市指点的关键出路在于:要不断买进高一级的东西,迈向复杂生产层次,从粗加工到高级制造,然后进入高级服务领域。“这样一来,这批城市就都陷于异乎寻常的力本论状态中,也就是产业走马观花式的快捷过渡,似乎是一口气完成各个经济发展阶段。”
      彼得•霍尔同样也关心政府的政策:“城市无法独自制订所有的必要政策,国家必须提供合适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彼得•霍尔承认,最近20年,中国的城市已经陆陆续续有了不少自主权,“但当务之急是,城市必须帮助最贫困的公民融入主流经济和主流社会。”为解决这一问题,彼得•霍尔提供了三把钥匙:一是教育,但教育需要很大的投入。二是技术。三是帮助人们实现住房正规化:通过公众自助,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让他们慢慢把非正规的建筑,改造成为中产阶级的居民区;城市自己出面,拆掉非正规居民区,提供高质量的住房,先出租,再出售。彼得•霍尔说:“我预计中国会走这样的政策之路。”
      主办方安邦集团的有关人士透露,此次收费高达每人三千多元的互动式演讲,与以往不同的是,彼得•霍尔爵士这次的演讲活动,具有相当大的对话色彩,国内一流的专家和学者将与这位世界级的权威就自己的关心的问题展开对话,共谋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之路。




  • nux6x28
    nux6x28 2013-10-6 13:12:54
     彼得•霍尔爵士在他的著作中论述,无论在特大型城市,还是在快速发展的小城,住宅与工作区域的分离和分散,都有相同的效果:增加了对私人汽车的依赖程度,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政策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彼得•霍尔爵士从研究先进的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社会入手,认为城市形态的分离和人们住宅与工作区域的分离是决定交通方式最关键的因素。虽然,城市一面从市中心分离,以面向周边地带集聚,但是只要工作与住宿的分离存在,就会对小汽车要高度的依赖,诸如洛杉矶。相反,相当集中的城市趋向利用非常浓密的公共交通网络,并且,城市越大,越是这样:如巴黎,纽约和东京。
      彼得•霍尔爵士认为,对于从市中心分散,在周边集中的区域也不能通过小汽车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妇女和孩子不会向他们丈夫和父亲一样自由或自如地使用小汽车。这样,对于上街购物和上学就带来的麻烦。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这就会引发一场灾难,如曼谷的效应(从1978至1987年,21%的公司将他们的办公室从中央商务区搬到边远地区,十分之七的办公司被安置在中心区周围5至10公里的区域内,而在1978年十分之七的的购物中心在中央商务区内,而三分之二的新建购物中心因此被安置在中央商务区外,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形成道路拥挤、废气污染和小汽车被抛在路上的场景。
      在这种强烈的人文关怀下,彼得•霍尔爵士在城市规划中,落脚点永远在于对人,对文化的关注,而不是单纯对经济发展的关注,这和一部分受个别产业发展影响而产生的畸形的城市规划是截然不同的层次。他的以“世界城市”为主的一系列城市发展、区域规划和城市竞争力等理论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并且仍然在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发展的进程。他的思想,对走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如何能够短时期内迅速脱胎于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融入浩浩的世界城市化的洪流,实现各种资源有效均衡利用,英国的彼得•霍尔爵士,能够给予我们启迪。
      2004年7月25日,应国内著名的咨询机构安邦集团的邀请,彼得•霍尔爵士将在上海与国内专家展开一场另人注目的交流研讨。“与彼得•霍尔爵士对话:交通与世界城市”国际研讨会期待为中国的交通与城市规划带来有一次智慧的冲撞。

     


  • m135dv7
    m135dv7 2013-10-6 13:12:54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城建规划如何才能成就“世界城市”?




      前日的一场暴雨又一次考验了北京的交通,其实在北京市民的心中,北京的交通早已经是“小雨小灾,大雨大灾”了。“这场暴雨让我们更坚定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交通体系决心。”北京市交通委有关负责人说。但是,一个城市的交通和她的整体城市建设规划是一体的,单独就交通考虑交通,可能永远也得不出解。面临即将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北京成为了世界上又一个呼之欲出的“世界城市”,但是,谁知道,我们距离“世界城市”究竟还有多远?
      “世界城市”的国际权威定义,是一位英国城市地理学家提出来的。这位被英国女王授予爵位的世界级城市规划大师----彼得霍尔爵士(Sir. Peter Hall),给了“世界城市”如下描述:
      ①政治权力中心,它不仅是国家和各类政府的所在地,有时也是国际机构的所在地,还是各类专业性组织和工业企业总部所在地;
      ②商业中心,它通常拥有大型的国际海港、大型国际航空港,并是一国最主要的金融和财政中心;
      ③各类人才聚集的中心,它集中了大型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各项科教文卫设施,
      ④信息汇集和传播的中心;
      ⑤不仅是巨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