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学家成功“克隆”古瓷 

2007-04-05 19:09 发布

5879 0 0
800多年前,南宋的工匠们在官窑内夜以继日地烧制陶瓷;而如今,我们的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内再现了当时的工艺。昨天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了解到,该所古陶瓷实验室经过多年积累,建立了一个我国古陶瓷的“指纹”数据库。在经过对古代陶瓷制作工艺的成功还原后,一件件南宋官窑古陶瓷便被“克隆”了出来。  
    温润而有光泽的陶瓷竟然也会有“指纹”?这并非天方夜谭,而它正是“克隆”古陶瓷的关键所在。据了解,陶瓷的“指纹”其实就是其内部的化学成分。古陶瓷实验室的吴瑞博士表示,由于每个年代和每个地方的陶瓷都有着其对应的元素分布特征,所以只要掌握了某种陶瓷的“指纹”后,便能够对其进行“克隆”。  
    据吴瑞介绍,经过多年的积累,目前该实验室的数据库内已经包含了五大系列“指纹”。他们分别是:端庄精致的浙江南宋官窑,只占据几十年历史从而尤其珍贵的河南北宋汝窑,江西景德镇明清官窑青花瓷,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浙江龙泉窑,还有作为我国瓷器发源地的浙江越窑。  
    “指纹”数据库中包含了五大类古陶瓷中所含有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而目前实验室能够“克隆”的仅是南宋官窑古陶瓷。原因是实验室对于南宋官窑的制作工艺和流程已经具有相当经验。据了解,目前实验室在“克隆”每一个南宋官窑时,都会分析硅、铝、铁、钛等10种左右的常量元素。  
    “这并不是画画,只需外表看上去一样就可以。古陶瓷的仿制更重要的在于内部的化学组成是否和古代相同。”吴瑞表示。  
    在“指纹”数据库的帮忙下,古陶瓷“克隆”走出了关键的第一步———获取原料。但从原料变成最后的工艺品却远非易事。为了再现我国古陶瓷的工艺,古陶瓷实验室的徐霁明工程师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最终重现了古代制作陶瓷的工艺流程。  
    古瓷“克隆”流程  
    原料粉碎。古代工匠主要用水力带动舂碓将其捣碎,现在取而代之的则是球磨机,它能够将原料磨细并制成泥团。  
    练泥。所谓练泥是将泥里的空气排出,因为在窑内烧制的时候包含在胎体内的空气会膨胀,从而损坏陶瓷。古代都由工匠用手揉练,而现在则使用了真空练泥机,它可以迅速将空气“赶走”。  
    成型。泥巴在工匠的手中揉捏之后初具器皿的形状。由于古陶瓷的横截面一般以圆形为主,所以在这个步骤中需要用到一个不停旋转的装置帮助泥巴成为圆形。据徐霁明介绍,这个装置叫做辘轳车,唯一不同的是,古代使用人工手摇,现在用的是电动。  
    修坯。即让坯体的造型更精准,这个步骤古今都采用全手工。  
    上釉。陶瓷都由两部分组成,内里的叫做胎,外面一层使得陶瓷光彩夺目的便是釉。南宋官窑的釉非常厚,厚的地方都超过1毫米,被称作“薄胎厚釉”。  
    烧制。与古代大型窑炉不同的是,现在采用的是燃气窑,一次烧成时间为十几个小时。   
    相关新闻  
    现场:镇室之宝是只燃气窑  

    没有酷热的窑炉,更没有吆喝的工匠,有的只是3间加起来不到1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一个研究古陶瓷十多年的工程师。在中科院硅酸盐所大楼内的一角,有着一个被称为“科窑作坊”的地方。正是在这里,从徐霁明工程师的手中“克隆”出了一件件南宋官窑。  
    踏入“科窑作坊”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桌上堆满着的陶瓷坯。这些灰色的小家伙可是徐工程师的宝贝,它们刚在徐霁明的手中由一堆泥巴成形。几十个陶瓷坯在桌上整齐地排成了一个方阵,等待着工程师的检阅。  
    “上釉咯!”徐霁明小心翼翼地拿起了一个陶瓷坯,走向了一桶已经调制好的米色釉浆。在将陶瓷坯浸入桶中再取出后,一层厚厚的釉便神奇地吸附在了它的表面。据介绍,南宋官窑以釉厚为特点,一般可以达到2毫米。上了厚釉之后,陶瓷便立马给人以敦厚端庄的感觉。  
    在表演完了上釉之后,徐霁明走入了最里边的一间实验室。那里放置着镇室之宝———一只“身材魁梧”的燃气窑,每一竅wiki]觥[/wiki]翱寺 蓖瓯系哪纤喂僖ざ即诱饫锍雎?!懊看紊罩频墓?潭夹枰??喔鲂∈保?话阄叶蓟嵩谂员呤刈牛?Vげ怀鲆馔狻!毕匀唬?邮鹿盘沾芍谱魇?嗄甑男祧?鞫蕴沾捎凶挪灰谎?母星椤
B Color Smil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