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变窟卧佛全景 地处四川中部地区的安岳县,位于成都至重庆的古道上,在古代称作普州。有一本名叫《舆地记胜》的古书记载说:普州的秀丽在于它的山石,所以人们称之为“石秀”的。确是这样的,安岳县不仅山石奇特多姿,而且还散布着大量的石窟造像,使这一带更增添了一份佛国的神秘。安岳的重要石窟地点有卧佛院、玄妙观、三堆寺、朝阳洞、三仙洞、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毗卢洞、敬山寺、孔雀洞、净慧岩、大佛寺、安堂寺、大月寺、塔坡、佛慧洞等等。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自然要首推卧佛院了。 卧佛院,坐落在县城以北通贤区八庙乡的卧佛村,位于安岳、遂宁和乐至三县的交界地。琼江河支流上段的伍家桥河,和下段的跑马滩河绕着卧佛院的西南东三面流过,为古代在这里修行的僧侣们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卧佛院所在的山沟俗称卧佛沟,它的平面是“几”字形的,有1000多米长。在沟的两边高约20米的灰砂岩崖壁上,开凿了140多所窟龛,造像的总数达1600多躯。这里既然被犯法作卧佛院,那么就一定存在着卧佛了。是的,这里有但有卧佛,而且还是闻名全国的。这尊藏大的卧佛像安详地躺在峭壁的半空之中,距离地面有3米多高,它的全身长度是23米,头部向着东方,向着左侧面左胁卧着,双臂平平地伸展着。 ![]() |
全部评论9
-
kuuklqpr 2013-10-2 12:01:51
卧佛上半身正面
说来也有趣,这位面佛而坐的男子起先并不是一位佛家的信徒。他的名字叫须跋陀罗,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虔诚信仰者,他的毕生精力都是在严格地按照婆罗门教的法规和行为准则,作着艰苦的修行和不懈地探索。就在释迦牟尼即将涅槃的当天,须跋陀罗有幸地和佛祖相遇了。当时他已有120岁的高龄,自以为经验和阅历要远远超过小他几十风气的释迦牟尼,不料经过与佛祖简短的几句问答之后,须跋陀领悟到了佛法,真谛与奥妙,他深深地感到自己这100多年真是白白虚度了光阴,只有这一天才活得真正有意义。就在须跋陀罗万分惊喜的时刻,又突然听到了佛祖即将涅X的噩耗,使他陷入了万分的悲痛之中……
-
3tuxbs6 2013-10-2 12:01:53
卧佛上方中间弟子、天龙八部像
卧佛院除了众多的造像外,最有特色的要数大批的石刻佛经了。这些佛经全部是刻在专门开凿的石窟壁面上的,全院像这样刻满佛经的洞窟共有15所,刻经的总面积是151.25平方米,共有40多万字。经文大部分是刻在洞窟的正、左、右三壁上的,全部是直行刻出,字体有楷书和行书两种,字迹工整,笔势流畅,都是典型的唐代书法风格。凡两种,字迹工整,笔势流畅,都是典型的唐代书法风格。凡是何存清楚的落款题记,都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在这众多的刻经当中,以《大般涅槃经》的内容最多,是不是为配合主体的佛祖涅槃像而有意这样设计的呢?很耐人寻味。其次还有《妙法莲华经》、《佛名经》、《大方便佛报恩经》、《维摩诘经》等等,都是大乘佛教所信奉的主要经典。中国古代的佛教僧侣们为了不使佛法失传,才发明了这种在大山里雕刻石经的作法,像北齐国中的北响堂刻经洞、涉县中皇山石窟,以及北京房山县云居寺里的雷音洞等等,都为我们保存下来了珍贵的古代佛经版本资料。安岳卧佛院里的石刻佛经也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卧佛也就是释迦牟尼涅槃时形象,我们在前面曾经介绍过。但卧佛的卧佛特别的地方在于,它与佛经中记载的头向北方右胁而卧,右手枕在头下的姿态完全不同。佛祖的双目微睁,嘴角含带着笔意,一副安详自在的面容,因为他就要走完自己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奋勇当先的涅槃了。
在卧佛的头顶后方刻着一身金刚力士的全身像。它们袒裸着健美魁梧的身体,一手攥着拳头,横眉怒目,相对而视着,以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态,保护着佛祖的尊威。卧佛的身后上方还刻着一组造像,它们的中间是一身高2.3米和释迦牟尼坐像,右手举在胸前的右侧。在释迦的左右两侧排列着前后两层人物形象,前面一层是高约2.1米的阿难、迦叶和其他七位弟子,都是拱手恭敬地站立着;九位弟子的左右两则分别雕着一身菩萨的立像,也是一副肃穆的神态。后面一层是天龙八部的造像,有的手中还高举着法器,个个面目严峻,有的还面带悲泣愁苦的表情。这显然是一组表现释迦牟尼在涅槃之前,最后一次说法的雕刻了。那么这次说法的对象又是谁呢?只要大家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卧佛的大腿前面刻着一位男子,有3.4米高,它面向着佛祖而坐,背对着我们大家,痛苦地低下了头,右手伸向右侧抚摸着佛祖的左手,寄托着无限的依恋之情。它就是佛祖最后一次说法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