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准备硬着头皮走进柏林——德国被称为欧洲的心脏,柏林当然是德国的心脏。之所以说硬着头皮走进,是因为,德国的历史、文化内涵太丰富了,据说全德有4274家博物馆、8766座展览场馆、220个休闲和主题公园、10000多个民间节日,每年举办的各类活动达250万次之多——观光旅游就是看,要看德国先看柏林,要看柏林就必须了解柏林,不然的话,瞪着两只眼睛傻乎乎地看什么啊!但这么庞大的一个题目,有点太难为俺了,因此只好硬着头皮走进。 记起了多年前的一件事。那时俺刚刚当兵入伍时间不长,在连队当通信员。指导员对俺印象不错,准备加以培养,送给俺看的第一本书就是《第三帝国的兴亡》。从那时起,开始作为背景知识初步了解了德国历史上的三个帝国,今天准备还是从这里开始。 公元前5世纪左右及其以前,北欧地区生活着日耳曼人(German)。公元8世纪左右,日耳曼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法兰克大帝国的组成部分。公元814年,法兰克大帝国查理大帝去世,帝国随即分崩离析,形成东、西两个王国,以讲法语为主的西法兰克王国各部落后来演变成了后来的法国;以讲德语为主的东法兰克王国各部落逐步演变成了后来的德国。公元911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德意志国王,这是德意志民族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国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史称第一帝国。1806年,第一帝国被拿破仑一世推翻。 19世纪后半叶,普鲁士王朝为了实现德意志民族统一,先后发动了三次王朝战争。第一次是1864年的普丹战争,普鲁士联合奥地利打败丹麦。第二次是1866年的普奥战争,普鲁士击败奥地利,完成了局部统一。第三次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击败法国,最终完成了德意志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称为第二帝国。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第二帝国瓦解。 第三帝国自然指的是希特勒统治下的法西斯德国了,当然那是希特勒自封的。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第三帝国宣告完结,德国被分区占领,后分别成立东德和西德。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重新定都柏林。 尽管历史在希特勒那里拐了一个弯,但一直以来感觉德国的历史就是自强不息、不断开拓进取的历史。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德国、看柏林,实际上也就是欣赏德意志民族发展史上留下来的一个个脚印,当然也包括看希特勒留下的脚印。 大雪纷飞,天色昏暗,坐在车子里转了几个弯之后,俺就再也分辨不清楚方向了,在部队时掌握的辨别方向的本领在这里硬是没有派上用场,幸好有导游带路,边行进边介绍,到勃兰登堡门了。 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汇处,是德国统一的象征,也是柏林观光的重要景点。 资料记载公元1753年,号称“武王”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定都柏林,将统治中心从科尼斯堡(现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转移到柏林。国王下令修筑共有14座城门的柏林城,因此门坐西朝东,面向国王家族的发祥地勃兰登堡,便以勃兰登堡命名。初时此门仅为一座用两根巨大的石柱支撑的简陋石门,约30年后,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统一了德意志帝国,为表庆祝,遂重建了这座凯旋门式的城门。重建后的城门高20米,宽65.6米,进深11米,门内有5条通道,中间的通道最宽,专供皇族成员行走 ![]() |
全部评论10
-
aish0xvi 2013-10-2 12:01:22
位于6月17日大街上离勃兰登堡门不远处的苏军纪念碑。据资料,苏联红军对德作战5年8个月又7天,2000多万苏联红军和人民献出了生命。仅在历时16个昼夜的柏林战役中,苏军消灭德军100多万,俘虏80多万,缴获和摧毁6000架飞机、1万2千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万3千门野战炮和不计其数的其他武器装备,苏军自身伤亡30多万人,取得巨大胜利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二战结束后不久,苏军和德国政府修建了这座苏军纪念碑——苏军战士披着斗篷,挎着带刺刀的步枪,凝视着脚下的土地——两德统一后,联邦政府决定继续保留这座纪念碑而且加以保护。站在纪念碑前,德国人民这种正视历史的态度不由得不令人钦佩……
-
l9khsxp 2013-10-2 12:01:23
回来后曾在网上与一位网友讨论过一个令人困惑问题:西柏林原来是被北约国家管辖的,那么为什么苏军纪念碑建在西柏林境内?实际上当时在现场俺也对导游提到过这个问题,导游含糊地说了一下,没有得到要领。回来后俺还和其他同事一道琢磨过此事,因缺乏资料,很难得到准确答案。只能作以下猜测性分析。
苏联人历来有建立纪念碑纪念重大事件的传统,柏林战役胜利之大、代价之巨、意义之重,当然不会不建碑纪念,实际上仅在柏林市区就建了3座。最著名的是勃兰登堡门西侧这一座,建于1945年11月,也就是在攻克柏林后的半年之内。
之所以在这里建碑,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国会大厦和勃兰登堡门是德国的象征和柏林的心脏;二是攻克该地区的战斗最为残烈,仅在纪念碑附近地区苏军阵亡2000多人;三是在纪念碑处击毁了德军最后一辆坦克。据分析,纪念碑的选址没有军事意义。
问题在于,纪念碑实际上在军事分界线西方三国一侧,西方三国为什么会允许?这一问题肯定会有答案,但手头资料所限,也只能做些猜测性分析。
第一,苏军进攻柏林时,西方盟军还没有到达易北河,距柏林还有100多公里,整个柏林实际上是苏军占领的。分区占领柏林是后来的事,而且是政治占领,没有形成事实上的军事对峙性占领,因为包括柏林直到易北河地区都在苏军的军事控制之下。这样,苏军一方提出的要求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后盾,不会被轻易推翻。
第二,分区占领早期西方三国内部也是分区占领,后来合并联合管理(时间记不清了,大约半年之后)。合并之前勃兰登堡门以西地区只在西方一国控制之下(是哪国控制手头没有资料)。就当时而言,苏军功高势大,任何一国都没有能力抵制苏军的建碑意见。
第三,占领柏林后的早期,东西方的政治对抗基本上还是幕后的,表面上一团和气,相互之间容易协商。
第四,苏军上述选址理由充分,难以抵制。
当然这只是猜测性分析,缺乏历史资料支持,作为门前之斧扔出来,仅供商榷。下面是勃兰登堡门与苏军纪念碑关系位置示意图(from google earth)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苏联红军又从勃兰登堡门攻入柏林,城门遭到严重损坏,胜利女神及驷马战车被炸毁。东德成立后,于1956起进行了全面修复,并根据二战中抢拓下来的石膏模型和档案照片重新铸造了一套驷马战车及女神雕像,但东德政府在安装时去掉了女神权杖中的铁十字架和普鲁士鹰鹫。1961年8月13日,东德政府修筑柏林墙,封锁了勃兰登堡门,作为德意志统一象征的勃兰登堡门成了军事禁区,也成了德国分裂的标志。 1989年12月31日,两德重新统一前夕,勃兰登堡门重新开放。1992年,经过彻底维修后的铜车马及女神像又重新安放在勃兰登堡门上,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