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评论13
-
wi0cnoph 2013-10-2 12:00:46
十五〉后现代建筑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1、后现代主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主张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比较典型的建筑师与建筑有: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格雷夫斯)、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约翰逊)、美国费城老年公寓(文丘里)、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查尔斯•莫尔)等。
2、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的代表性理论。概括地说,解构主义建筑是指后结构主义的解构理论在建筑创作中的反映。解构建筑的形象特征主要有:
1. 总体形象上的散乱破碎,拆散建筑元素之间的系统关系,制造建材间的矛盾性与冲突性。在形状、色彩、比例、尺度等方向的处理享有极度自由,脱离了古典的轴线与秩序散乱解构建筑,量体上做的支离破碎,疏松零散,但变化万千。
2. 形体具有动态,倾倒、扭转、弧形波浪、衍生等手法造成的动势或不安定效果,有别于一般稳重肃立的建筑形体。
3.突变解构建筑中的种种元素和各部份连接突然。
4.动势大量采用倾倒、扭转、弯曲、波浪等丰富动态体型。
5.建筑师在创作中总是努力标新立意。
比较典型的建筑师与建筑有: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埃森曼的俄亥俄视觉艺术中心;盖里迪斯尼音乐厅、古根汉姆博物馆(西班牙毕尔巴鄂)
-
e8xlmyr 2013-10-2 12:00:46
3、普利茨克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美国海亚特基金会设立的普利茨克建筑奖每年度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普利茨克奖被认为是建筑界最具声望的奖励,人称“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普利兹克奖以普利茨克家族的姓氏命名。该家族的商业经营活动的中心在芝加哥,很久以来就以热心支持教育事业、社会福利、宗教、科学、医学及文化活动而闻名。
1979年 菲利浦•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
1980年 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an , 墨西哥 )
1981年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英国)
1982年 凯文•罗奇(Kevin Roche,美国)
1983年 贝聿铭(Ieoh Ming Pei,美国)
1984年 理查德•梅耶(Richard Meier,美国)
1985年 汉斯•荷莱因(Hans Hollein, 奥地利)
1986年 哥特夫瑞德•鲍姆(Gottfried Boehm,德国)
1987年 丹下健三(Kenzo Tange,日本)
1988年 乔顿•班沙福特(Gordon Bunshaft ,美国)&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 ,巴西)
1989年 富兰克•盖里(Frank O•Gehry ,美国)
1990年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 ,意大利)
1991年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美国)
1992年 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葡萄牙)
1993年 桢文彦(Fumihiko Maki, 日本)
1995年 安藤忠雄(Todao Ando,日本)
1996年 拉裴尔•莫内奥(Rafael Moneo,西班牙)
1996年 拉裴尔•莫内奥(Rafael Moneo,西班牙)
1996年 拉裴尔•莫内奥(Rafael Moneo,西班牙)
1997年 斯韦勒• 费恩(Sverre Fehn,挪威)
1998年 伦左•皮亚诺(Renzo Pizno,意大利)
1999年 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英国)
2000年 伦姆•葛哈斯(Rem Koolhaas,荷兰)
2001年 雅康•赫尔佐克和皮埃尔•迪•默龙( 瑞士)
2002年 Gleen Murcutt(格伦•莫屈特)( 澳大利亚)
1、路易斯•康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特殊的约束性。他的作品坚实厚重,不表露结构功能,开创了新的流派。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在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对建筑师的创作灵感是一种激励启迪。
路易•康的代表作品有:宾西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耶鲁大学美术馆、索克大学研究所、爱塞特图书馆、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艾哈迈德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等。
2、尼迈耶 尼迈耶是巴西建筑师,拉丁美洲现代主义建筑的倡导者。
尼迈耶受到勒•柯布西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他又增加了表现主义和巴洛克的因素。尼迈耶重视体形的表面,尤其爱用“自由的和有感情的曲线”。他的作品具有现代主义建筑的形象特征,又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曲线体形。1956-1961年参加了巴西利亚的规划建设工作,设计了三权广场、总统府、巴西议会大厦、大教堂、巴西利亚宫等主要建筑。
3、雅马萨奇 即山崎实,美国建筑师,祖籍日本。他的作品特征是装饰手法的运用。他认为建筑应带有装饰,应注意细部处理,将装饰建立在技术美的基础上,并从结构的规律出发,使结构构件装饰化,如使墙体成为装饰构件,犹如一种编织的屏风。他是现代建筑中典雅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沙特阿拉伯达兰机场候机楼、印度世界农业博览会美国馆、联邦科学馆、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雷诺兹金属公司大厦、西雅图世界博览会美国科学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等。
4、理查德•迈耶 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迈耶的作品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他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使人觉得清新、脱俗。他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建筑内部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他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语汇,并重新组合于几何空间。他特别主张回复到20年代荷兰风格派和柯布西耶倡导的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
迈耶的代表作品有法兰克福装饰艺术博物院、海牙市政厅及中心图书馆密执安州道格斯拉住宅、纽约州布朗克斯发展中心、新哈莫尼文艺俱乐部和亚特兰大高级美术馆、保罗•盖地中心博物馆等。
5、伍重 丹麦建筑师。1956年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竞赛中,由于评委会成员埃罗•沙里宁的鼎力推荐,伍重的方案获得首奖。沙里宁认为,此方案如能实现,必能成为伟大不凡的建筑。1973年9月经过种种波折,悉尼歌剧院终于落成。悉尼歌剧院以它那奇特美丽的造型轰动了世界建筑界,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现代建筑的杰作。
6、SOM SOM建筑设计事务所是美国最大的建筑师-工程师事务所之一。1939年,斯基德莫尔(Louis Skidmore)、J.O.梅里尔(John O.Merrill)、N.奥因斯(Natha-niel Owings)三人合作在芝加哥成立事务所,按三人的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取名为SOM。后来,事务所的规模逐步扩大,拥有 1800多名建筑师和工程师。
SOM的早期作品受密斯的影响很大,6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有所改变,但其作品仍然保持干净利索、简洁新颖的特点,结构体系则更为多样化,外部轮廓增加了变化。 SOM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方面的成就得到公认。 1952年的纽约利华公司办公大厦(简称利华大厦),世界上第一座玻璃幕墙高层建筑 ,是当时新型办公楼的代表。60层的纽约大通曼哈顿银行、52层的休斯敦贝壳广场大厦、纽约美国钢铁公司、汉考克大厦、西尔斯大厦都是非常别致的超高层建筑。现今的有马来西亚双塔、上海金茂。
7、埃罗•沙里宁 有机功能主义主将。老沙里宁之子,国际建筑运动中非常重要的大师,在国际主义风格盛行的时候,独自突破单调刻板的密斯传统,开创了斯堪迪纳维亚设计传统的有机功能主义风格,丰富了现代建筑的面貌。
代表作:杰斐逊国家纪念碑——方案采用一个巨大的金属圆拱,形成了一个面对密西西比河的拱门形式。美国环球航空公司候机大楼——奠定他有机功能主义的里程碑建筑。其中央部分是总入口和中央大厅,形式是一只展翅腾飞的鸟的形状,在上扬的 翼下面,又伸出两个弯曲的翼,作为候机大楼的两个购票,候机厅。“大鸟”的 背后是两个弯曲的走廊,无论是建筑的外部还是内部,基本没有几何形态,完全以有机形式作为设计的构思。同时又保持了现代建筑的 功能化,现代建筑材料和非装饰化的基本特征,是突破了国际主义风格,走出有机形态道路的重要建筑。杜勒斯国际机场——采用16个巨大的有机形状的柱子支撑住弧形抛物型的巨大屋顶。巨大的对外落地玻璃幕墙呈曲面状,向下倾斜,能反映周围的环境。是有机形态和理性主义的完美结合。
8、贝聿铭 世界著名的华裔美国建筑师。贝聿铭以设计大规模城市建筑和建筑群著称。他认为应从整个城市的规划结构出发,而不能孤立的对待个体建筑,他在建筑设计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作品的雕塑感很强。除了公共建筑以外,他还积极从事城市改建规划工作。他的代表作品有科罗拉多州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候机楼、哈佛大学肯尼迪纪念图书馆、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达拉斯市政厅、波士顿汉考克大厦、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以及八十年代的巴黎卢浮宫新馆扩建、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北京香山饭店等。其中,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落成在世界建筑界引起轰动,被普遍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精品。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探索中国建筑传统继承途径的一次成功的尝试。他反对把中国古代建筑的某些构成部生硬的附加到现代建筑上,主张寻找恰当的途径来表达中国建筑传统的本质,而不是肤浅的因袭过去的形式。
9、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是世界著名的日本建筑师。
丹下健三的创作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战后50年代,提出“功能典型化”的概念,赋予建筑比较理性的形式,并探索现代建筑与日本建筑相结合的道路。代表作品有东京都厅舍、香川县厅舍、仓敷县厅舍等。
第二阶段为60年代,是丹下和他的研究所成果辉煌的时期。在1960年的东京规划中,提出了“都市轴”的理论,对以后城市设计有很大影响。在大跨度建筑方面作了新的探索,最著名的是东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在运用象征性手法和新的民族风格方面也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如山梨县文化会馆、圣玛丽亚大教堂、静冈新闻广播东京支社等。
第三阶段为1970年以后,丹下健三及其研究所在北非和中东作了不少建筑设计,如沙特阿拉伯总部大楼、阿尔及尔国际机场等。在这一时期,丹下健三对镜面玻璃幕墙也进行了探索,重要作品有东京都新市政厅、东京草月会馆新馆、赤坂王子饭店等。
10、菲利普•约翰逊 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约翰逊的早期作品明显受密斯•范•德•罗的影响;50年代中期开始由密斯风格转向新古典主义。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内布拉斯加大学的谢尔顿艺术纪念馆、纽约林肯中心的纽约州剧院等。70年代同J•伯吉合作开设事务所,合作设计了一系列建筑,较重要的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IDS中心、休斯顿的潘索尔大厦、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芙的“水晶教堂”等。这几幢建筑一扫他的折衷风格,颇有清新气息。这是约翰逊富有成就的时期。但在1983年建成的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设计中,约翰逊又把历史上古老的建筑构件进行变形,加到现代化的大楼上,有意造成暧昧的隐喻和不协调的尺度。这座建筑已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同样的作品还有: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大厦、耶鲁微生物学楼、休斯顿银行大厦等。
11、黑川纪章 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重视日本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认为建筑的地方性多种多样,不同的地方性相互渗透,成为现代建筑不可缺少的内容。他提出了“灰空间”的建筑概念,这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对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对于后者他大量采用庭院、过廊等过渡空间,并放在重要位置上。
黑川纪章的代表作品有:东京规划;螺旋体城市方案、中银舱体楼、福冈银行本店、琦玉县立近代美术馆、东京瓦科尔曲町大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