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哈尔滨保护建筑》系列报道 黑龙江省博物馆——欧洲新艺术运动东进的结晶 或许是因为周围不断崛起的高楼让人感到压抑,或许是70多年馆藏历史赋予了雅气,走近繁华闹市中的博物馆犹如面对一座老房子,怡静轻松,温暖愉快。 坐落在红博广场西北侧的黑龙江省博物馆建于1906年,原为莫斯科商场,是哈尔滨早期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商场。受欧洲新艺术运动东进思潮的影响,该建筑在造型上排斥了传统的装饰手法,简洁朴素,活泼自然。适应商业建筑的面求,商场相对独立的17个单元都设有独立出入口,每5个单元为一组,在转折单元部位两侧各插入一个楔形联接体,节奏十分突出。特别是屋顶采用了高大的具有法国特色的异形方底穹窿顶,在三个大面上采用各控制5个单元的矩形低穹窿顶,把17个“店铺”统一为一体。既有高低形体节奏感,又有较强的协调感,极大地丰富了广场的整体感。 该建筑面向广场中心,左右两翼对称的平面取向使人不禁想起当年环环相拥的完美建筑群和广场中央的惊世之作——圣尼古拉大教堂。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原莫斯科商场经改造于1923年成为我省最早的文物事业机构——东省特区博物馆,后来一度为哈工大科学研究所。80年代末由于陈列展出面积不足,曾有人建议将该筑加层改造,后经专家反复论证,认为不妥作罢。 1984年,该建筑被确定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于1988年和1997年共投资1300万元对主楼和馆舍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日前,馆内藏品丰富,已成为我省收藏历史文物、艺术品和动植物标本的中心,是宣传地方历史和自然资源的重要窗口。 哈尔滨第十三高级职业中学——悠悠八十载 玫瑰永芳香(黑龙江晨报2000/7/3) 在哈尔滨早期建设中,先后有27个国家和近30个地区的侨民移入聚居。其中占相当比例的犹太人留下的犹太式建筑民族特色浓重,在哈尔滨诸多建筑风格中独树一帜,坐落在道里区上游街的哈市第十三高级职业中学便是一例。 这座以粉墙著称的精美建筑,因其80余载不变的育人历史和玫瑰色外墙,被老哈尔滨人及当年侨民形象地称之为“玫瑰学校”。其所在的小街因为有了这栋老楼的点缀,一年四季生机盎然。 始建于1919年的这所学校,伊斯兰教特征明显。入口部位设马蹄形券窗,檐壁饰的蜂窝状钟乳拱,2楼尖券窗一字排开,尖券顶窗至今仍保留着希伯莱教独有的六角星符号,红色弯顶与粉色墙面构成了明快的外观。4.2米的举架、2米多的高窗、宽敞的厅堂,酷署中步入这座梁高墙厚的建筑清凉之感。 历经80多年沧桑巨变,这座建筑始终作为育人的摇篮。据资料记载,最早这里是犹太教会学校,解放前为侨民学校,1956年,前苏联将学校使用权交给哈尔滨市教委,60年代至70年代曾为第七工读学校和91中等学校所在地,80年代至今为职业高中的校舍。 据哈市第十三高级职业中学前校长秦万青介绍,目前该建筑外墙破损脱落现象严重,为保持几十年不变的粉红外墙,每年粉刷都格外小心,而且由于年久失修,地下供水管线已严重老化。秦万青告诉记者,往常有当年在此读书侨民到这里故地重游,拍照留念。前不久从俄罗斯来哈工大参加80年校庆的安德列来到学校找到当年读书的教室,指着窗外排水管笑言当年自己很淘气,曾顺着排水管从2楼滑到一楼。在外宾参观的留言薄上,1947年从该校毕业来自澳大利亚的史文森先生写道:“学校仍如当年一样漂亮,感谢你们将它保存得这样好,看见它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国际饭店前的“小尖楼”——浪漫简约 田园情趣(黑龙江晨报2000/7/6) 随着中央东铁路建设的推进,大批俄籍侨民涌入哈尔滨,怀恋故土又向往世外桃源的俄人在水陆交汇、自然环境优美的哈尔滨留下了诸多别具一格、简约浪漫的别墅式住宅。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红军街国际饭店前的“小尖楼”即为一栋十分罕见的田园式小楼。 这座浓缩了欧洲新艺术运动思潮的小楼建于1908年,凉亭上冠戴的俄罗斯帐篷顶,挺拔俊俏,被附近居民形象地称为“小尖楼”。 据哈铁分局房产段四分段原二会主席毕兆瑞介绍,50年代,除了喇嘛台,“小尖楼”是当时博物馆地区最高的建筑。而且铁皮房顶不是现在的绿色,而是红色。红色屋顶、乳黄寺面,爬满了各种花草,绿色板障子中间透出的丁香树枝繁叶茂,远远看去就像一幅画。 据史料记载,该建筑最早为中东铁路理事事务室住宅,1932年哈尔滨沦陷后,日本人掌管了小楼。解放后至今,小楼成为铁路职工的民宅。1950年至1952年,修筑中长铁路期间,为苏联专家住地。 走进这栋有着90多年历史的小楼,记者在惊叹其玲珑精致的同时,更为期内部的破败惋惜。曾经美丽的木门斗已多处断裂,内外墙皮因不堪美容学校、心理学校、摄影社等几十块牌匾的重负大片脱落,旧式壁炉房,楼梯间被建起的仓库堵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然而绕过阴暗的居室,拾阶而上,窄窄的木梯尽头却别有洞天。木地板、木板墙、木窗槛再加上木屋檐,在楼顶搭建的木凉亭四面临风、视角宽阔,置身其中,顿感神清气爽。出生在栋小楼的李丹告诉记者,斜屋顶配上宽厚的木屋檐,不管下多大的雨,凉亭内滴水不进,尤其炎热的夏天,从日出到日落,这座四面采光的凉亭一丝阳光都射不进来。实为一个纳凉的好地方。 哈尔滨霁虹桥——彩虹飞架 别具匠心(黑龙江晨报2000/7/7) 在哈市迄今为止划定的196座保护建筑中,只有一座桥入围保护名单,这就是建于1926年的霁虹桥。 霁虹桥原为钢结构,后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该桥不仅没有一般常见的枯燥呆板的引桥,还巧妙地结合地形,随坡就势,使桥上的行人在丘陵起伏中不知不觉通过桥面。古埃及方尖碑式的桥头堡和坚固有力的钢栏杆上面,镶嵌着中东铁路的“飞轮”路徽,使桥本身不仅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城市景观,同时又是居高临下观赏市容的了望点。 作为哈市桥梁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立交桥,从修建之初到现在,地处交通要塞的霁虹桥始终起着交通大动脉的作用。然而历经70多年风雨,这座按当时交通流量设计的老桥由于年久失修,交通流量剧增。目前,桥体结构已遭到破坏,不仅底下桥面的混凝土开始裂缝,钢筋裸露,桥端柱已经倾斜。1997年,有关部门对该桥的监测结果显示,桥的抗震、抗压力等项强度已大大减弱,已属危桥之列,需要加固大修。 据哈市市政道桥处的负责同志介绍,霁虹桥从建至今,从来没有大修过,每年管理部门只对其进行油饰粉刷,市里每年拨给该桥10万万元的监测费,若要全面加固大修,需要的资金至少在1000万元以上。 如彩虹飞架的霁虹桥已到了“危险期”,矗立城市中心的这座老桥真该得到呵护了。 |
全部评论8
-
j5ndv6th 2013-10-2 11:59:37
公司街78号——爬满青藤的洋楼(黑龙江晨报2000/7/31)
城市街路改造工程第二战役伊始,哈尔滨市南岗区公司街上占道房被拆掉后,一座米黄色墙面、有着墨绿色木制阳台的小楼亮了出来,现在的主人倚墙种植的青藤和葡萄藤将这座92岁的老建筑打扮得青春、靓丽。这就是公司街78号,是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
这座建筑建于1908年,是中东铁路会办公房,为独户型高级住宅。据最近来参观的国外建筑学专家分析,这座建筑是俄国设计师设计建造的,但从建筑内部结构和风格上看,它又有芬兰建筑风格。建筑从上到下厨房朝向阳面,而居室则朝向阴面,这比较符合芬兰人的习俗。
据在此居住的居民介绍,这里曾经是一个占地数千平方米的大花园住宅,原种植着樱桃,核桃等十几种果树,绿树丛中托起这座小楼,旁边还有一个渔池,可惜在文革后这一切都被践踏了。花园毁掉了,附近附近建起一些小房子、小棚厦,将小楼掩在了脏乱中,铁路局又在大修中将大暖房拆掉,建成二楼,作为这一优秀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举实在令人心痛。
这座小楼主体两层,上面是有着锥形尖顶的凉亭。底层稍凸,突出部分正可做为二层阳台的座基,配以墨绿色木制方柱和设计巧妙的雨搭,宽敞的阳台极其可人。现在的主人们在阳台上种植着阔叶的植物,青翠的长藤倚墙向上攀援,更将建筑扮得如诗如画。
原“前进列车报”老记者魏玉文,现在是这座老宅的居住人之一,据他讲,解放后,铁道东北办事处特派员于光生曾住过这里。后来铁路法院在此办公,1958年至1966年,这里成了“前进列车报”社,后来便改为住宅。文革期间,造反派为了挤进这座漂亮的老宅,不惜将原来的一层楼梯毁掉,以便住两家,残缺的楼梯一直使用到现在。近些年,该建筑一些设施严重老化,电线粘连,铁皮房盖腐蚀严重,暖气爆裂。1999年,铁路局对其进行了大规模修葺。
经过了92年的风雨苍桑的这座老宅,希望能在以后的岁月中,得到主人的呵护,因为它对于哈尔滨来讲,是极其珍贵的。
极乐寺——中国民族传统建筑的典范(黑龙江晨报2000/8/4)
哈尔滨素以欧洲风情闻名于世,从城市建设伊始,便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熏染,其留下的最明显痕迹便是融汇了各种艺术风格的欧式建筑。比较而言,反映中国民族传统形式的建筑可谓凤毛鳞角,然而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民族建筑在城市景观构成中却有着重要地位。
位于东大直街的极乐寺是哈市惟一的一组大型佛教寺庙, 是哈市一类保护建筑。远在哈尔滨还是个小鱼村的100多年前,道里、道外是松花江滚动的河床,而南岗则是一长条形“黄土岗子”,上面榆树茂密,远远望去,犹如莽龙一般伏卧在松花江之滨,因此人们传说这条龙脉是哈尔滨风水所在。1898年,俄人初登哈埠,便看中了这块宝地,并在南岗中心和制高点修建了刺破青天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当时国人认为,教堂破坏了哈尔滨“龙脉”的风水,也是民族工业不振的原因,于是有人提出在“龙头”修建极乐寺,夺回风水。凑巧时隔不久,哈尔滨市政权便回到了国人手中,俄人往日威风荡然无存。
极乐寺寺院占地面积5.75万平方米,具有一主二辅左中右三个院落的建筑结构和布局特点。整个寺院坐北、面南、临街。进入山门,首行钟鼓二楼依左右而立。正中一路当头是前殿——弥勒天王殿,向后依次是大雄宝殿、三圣殿和藏经楼,建筑的形式、结构、层次及装饰互有异同。其中大雄宝殿和极乐寺后殿没有斗拱,也没有开阔的大型敞窗,而是采用了东北民居中常见的封闭独立小窗,充分体现了东北寒冷地区特征的古典建筑形式。
盛夏时节步入寺庙,院内香烟袅袅、木鱼声声。绿树繁共掩映下,由或黄或绿的玻璃瓦顶、朱红柱廊和灰色墙面构成的建筑群高低错落,颇为壮观。
1999年,哈尔滨政府出资在极乐寺门前修建了休闲广场,其旅游价值日益凸现。
道外农业银行——中国人设计的洋楼(黑龙江晨报2000/8/5)
哈尔滨的保护建筑中,约大部分是外国人设计的,而坐落在道外区北四道街的这座洋建筑——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分会办公楼,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设计的,设计师是我国最早接受西方建筑教育的建筑师、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建筑工程系,获建筑工程学士位的庄俊。
这座展示中国人聪明才智的早期古典主义建筑建成于1930年。那时众多的外国设计师占据着哈尔滨建筑的统治地位。设计师庄俊当时正在上海开设“庄俊建筑师事务所”,他大胆地接受了这座当时的“哈尔滨交通银行”的设计工作,并用西方的建筑形式挑战众多的外国设计师,不能不说是为中国人争了口气。
在道外区拥挤的圈楼群中,这座红白分明的4层建筑是非常醒目的。它的建筑平面呈矩形,中间为营业大厅,占据一、二层空间,周边设办公室,规模不大,布局紧凑。白色西方古典柱式作为构图基础,正面入口采用贯通3层楼高的巨型科林斯柱廊,顶托厚重的檐壁,挺拔有力;门廊两端用等高的方柱与端部凸出体相联。建筑端部两翼采用清水红砖墙收肩,色彩自然朴素,与中间白色柱体檐壁形成对比。建筑首层地面有意抬高,勒脚以下采用白石砌成基座,坚实有力。三、四层之间用挑檐相隔,四层阁楼层适当弱化处理,避免了头重脚轻。两翼端部采用宽窄变化的竖条窗,更增加了力度感,建筑以主入口为中心左右对称,构成严谨、比例协调、尺度适宜,充分展现了古典主义手法之娴熟,巧妙地运用材质,摒弃多余的装饰,更显示了银行建筑的宏伟壮观。
据道外农行行长徐贵介绍,解放后该楼最初由人民银行黑龙江分行使用,后来交付给省农业银行。1992年开始做为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分行营业部道外支行的办公楼。由于建筑质量比较好,因此这座70年的老建筑至今仍很坚固。产权部门也定期对外部进行粉刷、油饰,使它仍保留着当年的风采。
-
zjuzs4j 2013-10-2 11:59:37
开发俄罗斯风情园进入倒计时
记者日前从有关部门获悉,综合整治海城街保护街坊已经成为我市今年保护特色建筑中的重要工程,并将建成国内独具异国风韵的俄罗斯风情园。这海城街保护街坊的历史价值在何处?它被开发保护的未来图景如何?记者近日采访了市规划局有关人士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有关专家。
海城街街坊,哈尔滨最早的城市规划中的内容
在整个哈尔滨的城市建筑史上,说起来海城街街坊算是“元老”了。海城街街坊历史悠久,它建成于哪个年代?记者采访了哈工大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研究院徐苏宁老师。
据徐老师介绍,海城街街坊建于1900年,列于哈尔滨最早的城市规划当中。
徐老师说,哈尔滨是全国最早制定城市规划的城市。1899年,哈尔滨开始了最初的城市规划。当时的俄国规划师叫列夫捷耶夫。当年的最初规划主要集中在南岗区东大直街一带,那时叫“新市街”。以东大直街为轴,左右放射状建成街道、住宅区等建筑。博物馆中心,即现在的博物馆转盘道处建成了一座典型的尼古拉教堂。海城街街坊建成于1900年,作为修建中东铁路的铁路管理人员的住宅,分成几个街区。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些俄罗斯风格的建筑还保存完好。屋子内墙壁用砖,其它门窗等均是木制的,屋内还有壁炉,格调温馨。人们非常重视绿化,每家门前都有花园,用木栅栏围着,每到春天,丁香花香气四溢,相当漂亮,体现了俄罗斯住宅的一些特色。由于其俄罗斯风格原汁原味,我国一些影视剧的拍摄,如《奸细》等都曾把此地作为外景。
原汁原味俄罗斯住宅建筑
全国仅剩一处
对于海城街街坊的价值,徐老师说,它的价值在于它是纯粹的俄罗斯风格建筑。俄罗斯风格建筑在我国主要集中在东北,但目前像海城街街坊这样原汁原味的俄罗斯风格建筑全国只剩此处了,其历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哈尔滨早期的代表性建筑按风格主要分俄罗斯风格、折衷主义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其中俄罗斯风格是最能体现俄罗斯民族特点的建筑艺术类型。海城街街坊以暖色调为主,伴以坡屋顶,代表了哈尔滨俄罗斯建筑风格的一个方面,另一体现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就是教堂。
海城街的俄罗斯风格建筑也最能体现出哈尔滨城市发展初期的片断、形态,比中央大街的古典建筑和索菲亚教堂更加古老。原来博物馆地区的尼古拉教堂已不复存在,而海城街街坊与尼古拉教堂建于同一时期,按不同建筑类型都体现了原汁原味的俄罗斯风格。
未来的俄罗斯风情园啥样
未来的俄罗斯风情园会是啥样?对此,徐苏宁老师认为,哈尔滨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应该把其充分利用起来,不论从旅游资源开发,还是城市形象塑造来讲,这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管是对哈尔滨人来说,还是对于外地客人来说,它也都是值得一看之处。关键是我们现代人赋予其什么样的功能。
徐老师认为,把这片保护街坊建成文化园区,比单纯的住宅会更有价值,它能更好地体现城市建设初期的文化积淀。与此类似的,上海如今建成的里弄文化,集建筑文化、美术展廊、咖啡屋等休闲场所于一体,体现出古老的建筑艺术的风采。而我们的俄罗斯风情园也可以建成以俄罗斯建筑风格为主的风情园。用拍卖的形式将其使用权出租,办成展厅、酒巴等,不许私自改动建筑本身,这样既可以较好保护老住宅的风韵,又可加以利用。在东北地区,只有哈尔滨市具有建立俄罗斯风情园的自然条件,我们应该把它开辟成我市一个新的文化风景。
俄罗斯风情园
保护开发进入倒计时
对于这片俄罗斯风格的住宅,如何进行保护?据悉,几年前我市已经将其列入哈尔滨市保护历史街区,包括四个街坊。在我市今年的建设工作中,作为保护开发的城市特色建筑,海城街街坊被列入重点。
据市规划局规划管理一处处长倪大鑫介绍,为了保护原有建筑的风貌,初步规划把原建筑周围的房屋拆除干净,使原有房屋显露出来,最后把这片街坊变成能够体现原有城市建筑风貌的旅游文化景点。
目前规划部门已经对俄罗斯风情园进行了细致规划。规划管理一处杨岩松介绍,规划中将拆除街坊内所有搭建棚屋;原有牌匾广告一律拆除,必须设置的应符合规划要求重新审批;保留建筑除临街外,距外墙2米以外均为公共绿地;保留保护区域内全部树木;街坊内绿化以丁香为主,并配以花草和剪形树木;街坊内硬质铺装地面不超过总用地的20%;保护区域内保留建筑的维修方案需经规划局审批后方可实施;保护街坊以外的临街建筑应一并整治。
作为全国仅剩的原汁原味的俄罗斯风格的建筑,更作为哈尔滨市异国风情的独特代表,俄罗斯风情园的保护和开发所带来的,将不只是一片旅游景点那么简单,更是城市形象特征和文化氛围的一块宝地。古老的街坊进入了新世纪,时代也将赋予它新的文化内涵。开发俄罗斯风情园,已进入倒计时。
作者:记者董艳春
稿源:【哈尔滨日报】
-
nux6x28 2013-10-2 11:59:38
哈铁文化宫——仿莫斯科大剧院的建筑(黑龙江晨报2000/7/15)
在哈尔滨地势最高的龙脊龙背——西大直街上,建起一座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的仿莫斯科大剧院的庞大俱乐部,您能想象在开埠未久的1903年,哈尔滨铁路文化宫是何等气派、堂皇!
1896年6月3日,沙俄与清朝签订了《中俄密约》,在黑龙江、吉林兴建中东铁路。1898沙俄决定将原设于海参崴的铁路工程局迁到哈尔滨。1903年便在大直街上兴建中东铁路管理局和中东铁路俱乐部,这就是现在的哈尔滨铁路文化宫。
1903年开工后不久便爆发了日俄战争,1911年哈铁文化宫才交付使用。当时总面积约合3020平方米。除有剧场、舞厅、台球厅和餐饮设施外,在后院有木制的凉亭和一个半球形的露天剧场,绿化带和休闲长椅一直绵延到文联大院外(当时是中东铁路中央图书馆)。据现哈铁图书馆原华馆长介绍:“木制的半球剧场,被铁路职工亲切地称为“半拉瓢”,是合理用声学原理精心建造的,台上唱歌、讲演根本不用麦克风,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绿化带和休闲区亦被占用做了体育场,目前只剩下了蜊大直街的二层楼房。
哈铁文化宫是一座模仿莫斯科大剧院风格的俄式建筑。主入口并不设在建筑中心段,而设在左侧。四根壁柱使只有两层的建筑颇有些挺拔感。建筑主入口处石阶踏步将人引入棂木门,文化厅内各种浮雕构思精美、图案典雅,天棚悬挂的大小7个欧式大典吊灯,显示出富丽堂皇的气势,精心保存的列宁油画像和塑像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文物。
据文化宫办公室王君主任介绍:“哈铁文化宫仍然是哈尔滨铁路局职工们文化、娱乐的唯一中心。在这里每年举行文艺汇演、歌咏比赛和书画展览等各种活动4600余场,活动人次达60至80万人次。”
-
yotxp342 2013-10-2 11:59:40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230_594976_1.htm中央大街美丽的建筑
文章集合
东方莫斯科的美丽风光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230_641410_1.htm
保护建筑的精华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230_591803_1.htm
风光摄影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758_608343_1.htm
美丽的哈尔滨
---------------------------------------------
哈尔滨”源于女真语“哈尔温”,意为“天鹅”。哈尔滨历史悠久,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公元1115年,女真人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区域性政权——金朝,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哈尔滨阿城白城)。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努尔哈赤称汉,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改国号为清,族名为满族,1644年入关。此后,哈尔滨地区属清王朝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统管辖,恢复了古地名,汉语俗称“哈拉滨”,后称“哈尔滨”。哈尔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山参、黄柏等药用植物,蕨莱、薇菜等食用植物,猴头蘑、木耳等食用菌,松子、榛子等野生油料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重要的出口资源。
1、中央大街的建筑:
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07-03/16/ff808081115ac7e201115b0caf4102d11.shtml#ff808081115ac7e201115b3931240546
燕山飞扬 上传了这个图片:
http://blog.nphoto.net/yanyan2033/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中央大街”,后来发展成为哈尔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 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是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它是目前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之一。 步行街环境优美,井然有序。以其独特的欧陆风情、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花团锦簇的休闲小区、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成为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07-02/05/ff808081107f29a6011090e4a6125bda.shtml
燕山飞扬 上传了这个图片:
铁路的俄罗斯风格的住宅
--------------------------------------------------------------------------------
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s/yanyan2033/
哈尔滨国际饭店——宛若硕大的手风琴(2000/7/11)
哈尔滨是建筑在松花江边起伏地带的城市。博物馆前原圣尼古拉大教堂一带广场正处在这个城市的制高点上。建筑在博物馆广场西南角的国际饭店,宛若一架硕大的手风琴,为城市建筑平添一个轻盈跳跃的风景。
这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建筑,原为新哈尔滨旅馆,始建于1937年。为同原尼古拉大教堂取得向心性呼应,平面设计仿手风琴形式,但又将主入口避开面对广场中心,以便利于组织人流。外部造型比较简洁,以连续的多层阳台模拟手风琴琴键,以正门两侧及上方济的塑造线脚模拟风箱。墙面采用面砖装饰,使面砖与塑造线脚相结合,另饰以少量的浮雕装饰,是日本近现代建筑处理手法,是新折衷主义的一种表现。
据有关人士介绍,国际饭店以其设施齐全、合理,一直是外埠来哈人士比较钟爱的下榻之所,是目前哈尔滨市为数不多的三星级宾馆,以前长期被称作哈尔滨国际施行社。1991年进行了扩建改造、增设了共享交谊大厅,室内外重新装新;室外门前主入口两侧,重新设计,增设灯柱,花岗岩组合铺地,将室内室外联为一体,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博物馆广场周边的保护建筑多达近十个,国际饭店建筑可谓是最年轻的,也是最接近现代建筑的,尽管它也已经六十多岁了。
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八十年风采依旧(黑龙江晨报2000/7/13)
哈尔滨市的博物馆位于整座城市的中心,寸土寸金,故高层建筑鳞次栉比。高层的航天大厦和省教委办公大楼将博物馆建筑和省邮电管理局办公楼显得矮墩、不合潮流。其实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它的巴洛克特征就标志着当年建筑的时尚潮流,至今也仍代表着哈尔滨洋味十足的城市特色。
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办公楼始建于1922年,是管辖着吉林、黑龙江邮政的办公大楼。从占地4000平方米,地上三层、半地下一层的建筑规模上可见当时邮务发达状况之一斑。一楼为对外办理邮政业务的营业大厅,二、三层则为内务和管理办公用房。现在对外营业部分迁出,变为纯粹省级邮电管理局办公楼。
这座建筑外形具有巴洛克特征、兼含有法国古典主义因素,清楚地显示出横向五段,竖向三段的传统构成原则。中间体较大,占有5开间,两侧各一开间向前略凸,尾端各以2开间结束。一楼和半地下室用突出的腰线与墙身主体相联。屋檐部分在悬挑檐口上部设大尺度的漏空式女儿墙,突出显示巴洛克构成特征。墙身与基座高度几乎相等,墙身采用清水红砖墙,凡墙角皆饰以隅石,显得坚强稳固。它的窗型变化较多,一层的拱券大窗和二、三楼高度不等的竖向条窗是根据用图设计的,中间部分墙面饰以古典壁柱,以增强挺拔感,窗框周边饰以不同形式的贴脸框饰,扩大了外观效果。
据黑龙江省邮政局办公室主任吴玉森介绍,自解放后邮电管理局接手后,对这座建筑呵护有加,每隔三五年便对其进行一次修葺,但外部造型和内部结构依然保持原有风格,每次修葺大约要四五十万元。目前来看,近80岁的它仍很“健康”。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会——童话里走出的城堡(黑龙江晨报2000/7/14)
有着九种形状的窗、象竖起大姆指一样的小巧烟囱和四面开窗的太阳间,它真的会使人感觉似走到梦中城堡前,又或是走进了童话世界。精致、玲珑的黑龙江省社科联建筑有着它别具的魅力,被定为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
这座典型的“新艺术”建筑建于1900年,原为中东铁路局局级官员私邸。虽说使用面积只有340平方米,但是一楼设客厅、办公室、餐厅和用于乘凉、晒太阳的太阳间;二楼设卧室、女客厅、儿童家庭教室等,顶部四面开敞的木制阁楼对于一个家庭讲,这个空间够豪华、奢侈的。
这座建筑最具特色的是窗洞、凉廊、烟囱和入口等细部处理,将“新艺术”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窄长的梯形窗、直角梯形窗,上部饰以圆滑的贴脸,圆额倒梯形窗、双圆形复合窗、扁椭圆形窗等错落有致,达九种之多;设在建筑物一隅的主入口,登上几阶踏步后后,是一个褚红色木制的单坡雨篷,以木柱支撑,木柱端饰以简化的孔雀尾状曲线,深红色的曲线棂木门生动、简洁,比之极力渲染入口的设计更为可人。
从建筑内的楼梯拾阶而上,二层的凉廊展示出漂亮的曲线,两角上的柱墩和精致的木制栏杆让人惊叹不已。栏杆的支柱下端呈兽腿状曲线,柱身有几处尖状突起,犹如植物的结节,更加体现“新艺术”向往自然的艺术手法。
日军占领哈尔滨后,这里成了日本特务机关的秘密了望点,阁楼四面通透,正利于特务们在此观察一道之隔的苏联领事馆(现坐落在耀景街与花园街街口的省文联大院),领事馆中的举动尽在日本特务的视线中,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烦恼。解放初期,前苏联援建专家住过此宅,之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占用了此房,现为黑龙江省社科联办公用房。
如今这座百岁的花园住宅几经沧桑,仍玲珑优雅、风姿绰约,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中仍不乏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