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声音 | 崔愷:建筑设计源于城市设计 

2017-10-29 10:57 发布

                                                                                                   
96bf2f5dd9dd92ea1d7316ce74e2ebc4.jpg
今年6月1日正式开始实行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让这个跨专业身份的领域得到业界的充分重视。城市设计该由谁来做?该怎么做?也成为大家考虑的重要问题。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九届威海国际人居节上,中国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崔愷院士围绕大会主题“提升城市设计,繁荣建筑文化“发表了演讲。他不仅讲了建筑师为什么应该做城市设计,也解读了不少建筑大师做的成功的城市设计案例。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筑设计院院刊《设计与研究》微信公众号“DR设计与研究”,文字内容由中国建筑学会网站刊登的崔愷院士演讲速记稿修订而成,经过本人审阅确认,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建筑设计源于城市设计

崔愷

        城市设计是形成城市空间的重要设计方法,是城市建筑规划的一道程序。以前我国对城市设计重视不够,主要集中在学者研究层面。当前,国家对城市设计逐渐重视起来,从习近平主席的指示到专业界的关注,住建部已经成立了城市设计处,由主管部门负责引导城市设计,很多城市也在做城市设计试点,我觉得非常好,给建筑师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去年年初,我在深圳参与过一次活动,当时建筑师和规划师对于由谁来做城市设计,产生了很大的争论。这样一个大蛋糕,应该切给谁?规划师认为他们对城市更了解,应该他们做。但我和很多规划界的朋友交流,他们也觉得规划师做城市设计做得不深。因为规划师的空间想象力就像在飞机上俯瞰城市,而建筑师做城市设计,是从建筑的尺度,是从城市的人行道上开始设计的,是站在地上的。这两个尺度是不一样的,建筑师做城市设计可能更有优势。城市设计正式列入规划建设程序以后,很多规划院也开始招募建筑学的毕业生,因为他们知道要做到细致的城市形象的部分,规划师职业习惯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了。        从我个人来讲,做了30多年的建筑设计,我一直在不断学习。在政府正式提出要进行城市设计之前,很多规划界的同行就认为我是比较主动的建筑师,不是被动去接受规划的要求。我们年轻时,做建筑一定要想出一个好方案,但是一碰到规划审批,发现这个条件不行,那个条件领导不喜欢,最后碰一鼻子灰,回来改方案。我慢慢感觉到,如果想让规划部门认同你的方案,你就得先从城市的角度,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从城市公共空间的角度去看设计。换句话说,你的设计应该源于城市设计这样一个基点。做到这一点,我们将来进规委,就不再是哆哆嗦嗦捧着图,担心能不能通过,而是帮着规划局和政府想主意,把城市建设得更好,那样我们底气十足。        处于城市中的建筑是城市建筑。       城市建筑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城市建筑不仅要满足自身功能,还要与既有建筑一道,共同构成积极的城市空间环境。       城市的建筑设计应该从城市设计入手。   优秀案例解析          今年上半年,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主要是想学一点城市设计的基本知识,跟美国教授作一些交流,同时也想多走访一些美国的城市。以前我去过很多次美国,但是每次都是奔着著名的建筑去,很少有时间在城市当中考察。所以这次走得比较细,收获很大。
贝聿铭:波士顿科学基督教广场
10c5d84b7d023af482cafa2d098b3d0f.jpg
        贝聿铭先生今年已经100岁了,他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著名建筑,很多建筑都是具有引领作用的城市品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巴黎的卢浮宫。但这次我重点看了他做的波士顿科学基督教广场。在原来的城市街区当中有老的教堂和城市大道。贝先生在这里做了三个建筑,一个高层建筑,一个多层建筑,还有一个会堂,环绕着中间长长的大水池。这个广场现在是波士顿很有纪念性和精神感悟力的空间,我非常喜欢。

afb2a24b76d18c5dccc747d7dd994f37.jpg
        这三个建筑并不是摆在一起的,换句话说,建筑红线也未必是规划局划的。在这样一个城市重要节点上,如何摆放这些建筑,是很需要功力的。这是贝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所做的作品,在那个时候,贝先生对城市的理解就已经相当成熟,至今看来,都觉得不能多一点,也不能少一点。

13aa03c1e32512b264c9b9b2a01296da.jpg
        这些建筑体现了贝先生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强调结构感,材料又非常朴实。从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教堂,到新建的会议中心,再到面对开放空间的高层建筑,在尺度、高度和对景关系上都设计得很讲究,夜晚的灯光和水池倒映出的城市夜景也很好。

ebacb47c41247131b05253d526cedc07.jpg
        我觉得这就是非常好的城市设计,建筑师不仅通过建筑,也通过景观设计,非常到位地营造出吸引人的城市空间。
彼得·埃森曼:哥伦布会展中心
d3553471f17efbee6bdd5bce4764e894.jpg
       埃森曼利用他独特的建筑语言,巧妙地在一座超大型的城市会展中心与一条小街以及小街对方的建筑之间形成非常密切的联系。通常我们国内的会展中心都位于城市的边缘,旁边都是停车场,跟哪儿都没有关系,包括北京的国际展览中心也是不跟城市发生关系的,认为所有人来都要开车来,所以设了很大的停车场。但在美国,很多会展中心都位于市中心,旁边还有很多酒店,大多数人都是步行或借助利用公共交通到达,不需要使用太多的机动车,会展中心也成为城市中很有活力的空间。

5bb1055ceede5df6a79be67bf14a0d57.jpg
        哥伦布会展中心是由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建筑体量组合而成的,像是把建筑切碎、交错,好像经过了一场地震。但越是走近看,越觉得这个建筑有意思。各个建筑体量在端部形成一个个小街、小尺度的断面,其逻辑性在于要呼应它所面对的小建筑,让会展中心的立面不再呈现出一个超大建筑的形象,用独特的建筑手法去营造城市肌理。建筑表面看上去很碎,好像建筑师不是在做自己的作品,而是要做一个城市。

49a8b15529bc29be291e9ffc5317c350.jpg
        这一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么大的会展中心,里面的空间很大很完整,但是外边看起来就像一条街上的一座座小房子,前面紧贴着人行道。所以我们可以思考,会展中心是不是要那么夸张?要远离城市?能不能成为城市活力空间的一部分?

ac02b5ef6a49e1437640bd060dfef877.jpg
cdcc16bd153b5afbfd886920f79dff6a.jpg
       建筑的主要入口,面对着街道上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老房子,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让我重新认识大师的作品。埃森曼独特板块化、错动的设计语言仍然体现在建筑的立面上,一看就知道是他的作品。内部的空间也有一些高低错落。这是一个大建筑,又在城市界面上形成了一组小建筑。  约翰·波特曼:旧金山CBD立体商业街

8bb57d860ba62f6249ec6cdd2a2aff8f.jpg
        我这次在旧金山去了一个商业中心,是曾经非常有名的建筑师约翰·波特曼设计的。上世纪70年代他在很多城市,比如西雅图、亚特兰大做过商业、办公、酒店的综合体。旧金山的这个给我的印象格外深刻。

2b6ab660de3a7328a2537b7c93c6f859.jpg
        这一组开发跨越了好几个街区,形成一个城市空间,而不仅仅是建筑空间。他在设计的初期,就想象城市未来是对空间的利用应该是立体的,随着使用者的增加,很多商业不仅仅在一层的街道上,还会扩展到二层、三层。事实上,今天看到的城市景象就是这样,都是用混凝土,大量种绿化。

b0ff6efe70994c7333378f081929c910.jpg
        立体步行街上有一些坡道,就是想到残疾人、小孩、老人,所以在很窄的地方做了坡道,中间有花踏、灯柱、水池。波特曼有一句话说的很清楚:城市就是人看人。但是他制造能让人坐下来的地方。三层的屋顶上,中午很多人在这里吃快餐,享受阳光,非常好。从一个建筑连到另外一个建筑,跟周围的老码头的塔也能对应起来。

a545fc373e126ef6697c64dd7b0ab821.jpg
b7b5708a379ce735b1e9918427be19fc.jpg
        这些大师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好的案例,就是建筑师可以设计城市。
Tarrant County学院新校区
b583b14c338e8fa1f606c14a11625b41.jpg
        Tarrant County学院是 达拉斯的一个社区学校。这所学校在城里有好几个分校,其中一个位于河边,被设计成一座开放的校区。学校周边是城市道路,校园将其共享空间向市民敞开,河道里的水在通过人工循环,形成水景和瀑布,吸引市民。不论白天晚上,这里都很有人气。

770599df1bf143469fdc9f1cf0b3bf0a.jpg
44747d88806abc8db949e52ce9ad58ac.jpg
        反观我们的城市建筑,到处都是栏杆,哪儿都不让进,城市管理有点过度了。美国也有很多安全问题,但这类项目在美国比比皆是,可以看到城市和建筑充分融合的景象。我们需要形成积极的城市空间。

cdb36a8065c732ba4247d7365d91e277.jpg

弗兰克·盖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d4ff101be4d71be1854e9989ee851a36.jpg
        弗兰克·盖里很厉害,他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非常自我、非常有表现性,但又能非常巧妙地和城市周边空间结合起来。

1521091f5713b9c631aa63588a836e1e.jpg
        建筑沿着河展开,水很漂亮,所以这边用了很多银白色波浪板。板的颜色,就是天空的颜色和水的颜色,融为一体,水也是倒映出天空的颜色。虽然造型上有些夸张,但色彩和表达的艺术意象和环境是融合的。

7a26631e716fed78d1eadce1b8a9f86f.jpg
        在处理从城市街道走进建筑的这部分时,盖里用了两种作法:一种是以金属面为主,雕塑面很强;一种是把一部分建筑体量和周围小镇的街区呼应起来,这样的处理非常好,采取比较谦虚的态度,而不是把自己做得非常夸张。
f0bfb13da01ffc95b3958bbfd9100e2a.jpg
3e99b6bab13495434bc0b4c0658f1f82.jpg
 我们的实践        下面讲讲我自己做的一些工作。  昆山市民文化广场营造城市开放空间

0faf3669f25e3416d96091971d644be1.jpg
        在我们设计昆山市民文化广场之前,附近已经建成了政府、儿童公园、体育公园、昆山市图书馆等建筑。于是,我们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城市的十字路口跟体育公园联系起来。

4e1f845044d3f57526272849ec073de1.jpg 基地环境
        我们把这个房子打开,让城市的空间穿过建筑,留给后面的体育公园。我们考虑了如何与图书馆取得联系,如何建立建筑的边界,保持现有建筑形成的城市街墙,如何让图书馆和游泳馆也建立联系。为此,做了一些界面上的分析。
4057f2d5fb8973b13a1c282d56f041d3.jpg 城市公共空间连续性分析

e4863273d46edbefe7793df582145788.jpg 城市界面连续性分析

11267ead8878c5f78d1fd08692320f2f.jpg 与周边建筑的关系
        建筑建成后,建筑的屋面是连接起来的,从体量到尺度,都与周围的建筑保持。建筑相当于城市的大门,屋面是完整的,但里面的空间是敞开的,利用楼梯、室外平台,把城市和已有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建筑当中联系起来。

6296e0610737c30f68ff7aaa51e45ce1.jpg
48541d74f89214b7fad1214e01ad31b5.jpg
        开放式的城市广场、二层的步行廊道,河边再造的城市景观,都是整个建筑对环境做出的反应。我们在这个建筑中第一次大面积使用镜面不锈钢,让地面上的树映衬在办公环境中,效果非常好。与图书馆之间使用一个共享大楼梯,对空间形成引导。

c62ec888486e56804816bb50b538d785.jpg
5fe2cc1de11e476e1f72a42bc93dffe6.jpg

前门H地块多元叠合的过渡性街区
3a60b235be7896bab1278fe5d339b22f.jpg
        大栅栏的整治做了很多年的研究,我们结合具体地块介入,当时有很多条件尚未确定:哪些四合院要保留,哪些要拆除,哪些古树要保留。地块的规划指标已经确定,大栅栏又是非常好的市民性商业空间,如何在新的城市改造中保持市民性?

16a4507815a9ae44ff8c250450899564.jpg         我们特别希望原来胡同、四合院的尺度能在新的建筑中呈现出来。所以虽然是20多米高的酒店,但是我们希望把一层打通,形成街道。上面设置一些客房楼,但是缩小体量,让建筑的尺度跟整个前门地区呼应起来。

0585baf48ab5351b7f832e9d8eed2fda.jpg
f833e6e0370b490751fd2dee8ad1a14a.jpg
        地块后面胡同里的平方只有6米高,而我们的建筑有20多米,所以我们把建筑切下了两层,形成高之间的衔接。这也是通过城市设计,分析得出的做法,不仅仅要做酒店建筑本身,同时还要做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仅是做一个建筑,而且要做成一条街。

5967a87608ba3a492dfceb3c06d19c70.jpg
01400a7e0389582b3ba25f7a5774dd2e.jpg

福建南安市民中心保山依水,顺势而为
bea9fe510605680e0a805306d6ed79df.jpg
        福建南安市民中心的设计目前仍在深化当中。基地位于江边,根据原来的规划图,这里有一个广场,旁边放几个公建用地,设计了一个绿轴,后面对着市政府。叫我们去做市民中心设计的时候,规划已经开始实施了。我到现场就发现,这里有一座山,而规划的广场就位于山的位置,山大概高40多米,上面有树,还有一些老百姓的房子。

2a226ae5a7aeb308eb8087de503249cf.jpg 原城市设计方案
        我当时就不太高兴,问道:“这个山为什么要推平?“当时的城市主管领导跟我说:“规划就是这样的,我们已经批准了,现在施工队都进来了。”我坚持,如果山留下来,我就做设计,如果山推平了,我就不做了。好在他非常理解,同意由我重新调整这个城市设计,所以我们的设计任务就从一座小文化建筑的设计,变成了城市设计。

0c2b88cfa55a45f6ede67ff494612b1a.jpg 设计范围,可见基地得以保留下来的场地高差
        我们画了一个草图,把山留下来,仍然留着圆形的意向,留着中轴线。圆形不再是地面上的广场,而是和山高度一致的广场,让屋顶形成一个环,正好把山围合起来,各个场馆就在山的下面,每个馆的面积都不大,但是连起来,就能成为城市的活力中心。

a843770152e5e4949e9595623ca3b76c.jpg 规划策略
2946ff5f1ac69c1aebd916acac5a94b8.jpg
        场馆通过屋顶串联起来,而屋顶上的绿化又和山上的草地结合起来,早上起来,市民在上面跑步。我们对街道进行了调整,围绕圆形广场形成一个延续性的城市轮廓线。最终形成了一个城市生活的综合体,和一个开放性的上人平台。

7c92bb82cbfa53244a96985e62c53901.jpg 场馆布局
66581f456192d0988f446b8cb01645fe.jpg
        建筑结合福建的红砖墙,把地方特色做出来,设置了许多与环境相结合,特别是与江边湿地结合的室外平台。这些场所的出现都非常自然,没有太高的标准,造价也不高。我们希望仅仅使用简单的清水混凝土,结合福建的红砖墙,做出地方特色。

19c98e3e1376283eea8cfff4c4db4a49.jpg
fb61e9b6d3cb6e92e83f205790d22d81.jpg

        建筑师参与城市设计有先天的优势,可以利用建筑师的美学观和对城市质量的控制去研究城市。我们是做建筑设计的,我们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到建筑。当你从城市设计研究起时,会使你的建筑很有城市感,让你的建筑成为城市有机的一部分。建筑设计可以从城市设计入手。
本文根据中国建筑学会网站刊登的崔愷院士演讲速记稿改编、修订而成,经本人审阅确认。图片均为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提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更多精彩作品与动态,欢迎关注中国建筑设计院微信号▼ 请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aa845f6f434b59973cc71cd352cffe41.jpg                
B Color Smil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